胡老师按:我很开心地读到同学们对课程的正确理解,并能产生一定深度的思考。衷心希望同学们能保持旺盛的创新欲望,努力成长为一个内外都“和谐”的人!
以下是同学们的课程小结汇总:
新生研讨课给了我们什么?
物院 刘石磊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各个研究型大学开设了新生研讨课,旨在训练、提高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而我们南京大学作为一流大学也开设了此类课程。这类课程侧重于我们通过团队合作,自己寻找而获得知识。作为一名有幸选到此门课程的学生,我就来谈谈上此门课程的感受以及这门课程究竟给我了我们什么。
这学期我很荣幸选到了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总的来说,这门课对我的启示十分之大。首先来讲,课程人数很少,我们这个班级可能就二十多个人吧,这可以使老师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同学,并且有利于我们开展讨论。这也就是初步看来这门课与其他课程的主要区别,但其实研讨课和其他课程的区别还远远不止这些。
第一节课,老师就提到我们这学期的课程应该有同学自己找资料,上讲台去讲授给其他同学的程序。然后把同学分成小组,每一组负责一个课题,进行研讨讨论,最终形成自己的网站,期末呈现给大家。这就给我们了一些疑问,课程真的可以这样上下去吗?以这种形式,老师只仅仅作为一个组织者,而不负责讲授知识给大家,我们真的可以学到知识吗?一个个问号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怀疑者想着这门课程。
从第二节课上课开始,我们就按着老师所分的组进行着查找资料。作为生物材料组的组长的我也向各个组员分配着任务,按着我们规划的进度完成着我们的任务。慢慢地到后来几周,我才发现,这样对我们的提高其实很大,本来不会做网页的我,因为课程的需要,我也学习起了网页制作的方法,当我们查找着资料,才发现我们不仅在这门课程上学习到了有关大分子化学的知识,了解到了该学科的前沿问题和本质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老师的引导,主动参与讨论,合作,启发了我们研究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学习科学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培养了创新和合作能力。而这些是其他专业课程中所无法学到的知识。
而当今进入了信息时代,每天产生的信息量极大,我们是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在学校里面学完的,并且知识更新速度之快,很有可能使我们昨天所学的知识,今天就落后了,因此我们真真正正需要的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新生研讨课可以给我们,因此我觉得新生研讨课的侧重的不在于知识的系统性和缜密性,而更侧重于我们能通过团队合作能力学习,体验学术过程,在实践中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提升自己的研究素养和创新意识,顺利完成我们从高中到大学不同学习方式的转变和适应过程。
我们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接受的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老师在上面讲,而我们在下面听,没有什么讨论和交流。而这样在学习中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一种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这是我认为教育的本质,除去了所教的知识,剩下的才是真真正正的教育。而现今的教育依然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没能真正给我们获取知识的方法,而新生研讨课正是这方面改革的一个实验,在课堂上老师基本上不去讲授什么知识,只是讨论的一个组织者和发起者,而真正思考的主体是学生,因为要去给大家讲授我们所查到的知识,我们就必须认认真真的学习从网络图书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从而避免了我们由于某些原因应付差事式的完成作业;因为要去做幻灯片,我们就得学习演示文稿制作的技术从而可以做出来更好的更清晰的幻灯片,这对我们的能力是一种提高;而当我们在课堂给大家做展示时,对我们的心理素质也是一个极大的提高,因为有了研讨课,我们的着一系列能力得以提高,而这正是我们要提高的学习能力。
学习的目的不是知识,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而这也应该是研讨课给我们的,研讨课不能像普通科目一样,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学生上讲台的形式对我们学习知识是一种很大的提高,毕竟,要把一个东西讲出来,自己先得把它搞熟悉了,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我们学习,复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说研讨课不仅仅是提高了我们的学习能力,同时学习知识的目的也达到了。
从上面来看,研讨课其实在各个方面都是优于传统课程的,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如果一旦被我们所适应所接受那么我们得到的将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其次,在研讨课上,我们大家也增进了友谊;不像有的课程一学期上完,由于人多,老师灌输,没有几个同学相互认识,而我们由于课程进行合作从而增进的友谊是十分美好的,大学中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这些人脉也是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因为有了研讨课我们可以结识很多朋友,因为有了研讨课,我们不仅仅懂得了学习是为了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
上了整整一个学期的研讨课,我的感受颇深,我自己的提高也很大,在毛遂自荐后当了小组组长后,以前从未担任过此类职务的我果断承担起了责任,进行小组各方面的组织活动,我的组织能力得以提高;以前从未在讲台上说过活的我,自从进入了这个新生研讨课之后,就在各位同学和老师面前进行讲课,对我的胆量也绝对是一个提高;作为物理系的学生,我在大学可以说是和化学绝缘了,但是因为这门课程我重新体会到了化学的乐趣;因为研讨课我学会了制作网页;因为研讨课,我结识到了很多朋友;因为研讨课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我相信每一位上过研讨课的同学都与我有同样的感受,如果学校的研讨课数目可以更多一些,使每一位同学都可以顺利的选到这类课程,我相信大家都可以成功的从高中的学习模式顺利转化到大学的自主学习模式下,我们南京大学的教育质量将会更上一层楼!
我的研讨课之感想与建议
物理学院 易勇
提起研讨课,我依然还记得第一学期选课的时候,我们得知有通识研讨课可供自由选择,而不受院系的限制。当时觉得很新鲜,很好奇,也很高兴,因为这似乎与自己高中时对大学的学术自由的憧憬是相符合的。于是我把自己感兴趣的课都选上了,并希望能选中其中一门。但由于是随机抽签,最后自己竟没有一门选中,有点失望的同时,也增长了对这类课的好奇。
由于上学期没有选中,下学期可以优先选择,这回便顺利选中了。我选中的这门课叫做“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记得选这门课的时候,看名称以为是生命科学系或是材料系的老师开的课,可是上第一节课时才知道的化学系老师开设的课。当时我感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多了。就拿这门课来说,从课程的名称看,应该主要和生物大分子有关,因此把它想成是生物系的课再适合不过了。名称里又有“材料”二字,又似乎是材料系的课。虽然以前很少将材料和生命联系到一起,但科学的发展已经使它们密不可分。材料的含义已比以前有极大的扩展,材料的应用不仅深入到各行各业,也延伸到每个人的生命。属于现代医学成就的“人造骨”,“人造血液”,新型药物,以及各种高科技医疗设备的研究与应用都离不开材料科学的发展。后来得知这门课为化学系老师所开设,也感觉特别适合,因为无论是生命科学还是材料科学都离不开化学。从化学上看,生命过程的本质是一系列化学反应的过程,而材料的结构、功能与应用也是化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想到这里,这样的课程应该是兼容并包的,它不该只涉及某一门学科,而应该是许多学科的综合。在第一节课上,我还了解到选这门课的不光是和自己同院的同学,还有化学院的,商学院的,工程管理学院的以及匡亚明学院的。这样各学科同学的综合更应正了我的想法。
第一节课便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映像。我们的胡老师没有讲与这门课直接相关的内容,而是讲了许多有关大学、学习和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内容。他引用耶鲁牛津等国外著名大学校长的话告诉我们,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还要20年。这些校长认为中国大学最缺的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大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倾听者。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胡老师在第一节课上以及后来的课上多次强调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这确实是中国大学最缺乏的。我们学校开设通识研讨课的目的也应该就是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胡老师还对我们讲了自己上大学时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即在每节课上课前都会认真预习有关内容,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形成自己的认识、观点或想法。上课时会带着“挑错误”的心态去听课,每当发现老师所讲的与自己了解的或所想的有出入时都会很兴奋,并会在下课的时候去找老师讨论,如果是老师讲错了,他就会很有成就感,如果是自己想错了,就会使错误得以纠正。在和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有时还有很多额外的收获。虽然我不了解胡老师的学术成就,但从老师上课的风度来看,他的确是一位学者。那么,老师当时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是成功的,因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必然是具有批判精神的。
下面谈一谈关于这门课本身的感想。
在课堂上,我最大的感想是,课上的气氛很宽松,非常有利于同学之间以及同学老师之间的交流讨论。每当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有时候不用起立,甚至也不用举手,便可直接与老师对话,提出和老师或同学不同的看法。我感觉最后大家是否讨论出结果,或者是否有某个人通过自己的论证说服别人并不是重要,而重要的是这样的环境启发了大家的思维,并给了每个人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这样的课堂确实有“研讨”的氛围,那么研讨课也就达到了这方面的目的。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学习这门课的具体要求和方法。我想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分组合作。课上“大分子”这个课题被分为橡胶、塑料、蛋白质、DNA和功能树脂五个分支。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要研究的分支,有相同兴趣的便组成一组。在分组的过程中,老师要求每一组尽量有不同院系的同学。我认为这种分组方法与要求十分合理,既充分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又让不同学科的同学得以交叉,发挥各自的特长,真是一举两得。这和这门课设计的初衷——学科交叉,也是相符合的。
我们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继续完善上一届同学没有完成的网站。虽然自己对网站制作相关知识知之甚少,但还是很兴奋,因为正好可以通过这一途径学习网站制作知识,而这对自己的全面发展是有利的。这也是我对这门课比较满意的地方,因为它不是教会我们新东西,而是让我们根据需要自主学习新东西,这种根据需要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本来对此了解不多,制作过程中便难以避免遇到困难,但通过自己的慢慢摸索,向同学请教等方式,许多问题都顺利解决了。在这门课将要结束之际,虽然还有很多东西不懂,但至少比一开始有了很大提高。我想这是一个开头,通过接触新知识而产生对它的兴趣,现在可能没有时间继续学习,但以后如果时间允许就可能在这一兴趣的牵引下深入学习,或者当再次需要的时候一鼓作气把它学好。总之,有时候兴趣产生于无意中接触到的新知识。这也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动力,而后者可以是前者的来源。因为如果对一件事物没有一定的了解,或者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存在,就很难产生兴趣。
在这门课上,我们不止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也与其他组有交流。每次课上,各小组会将自己的最新进展做成幻灯片,然后轮流到台上和大家分享。其他组成员可以就所讲的内容提出问题和建议,每次老师也都参与到大家的讨论中。每个人都有上去展示的机会,我想最重要的不是所讲的内容,而是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和获得锻炼的机会。记得自己第一次上去的时候有点紧张,经过一两次锻炼后再上去便放得开了,这可以算是我在这门课上获得的进步。
另外,对这门课映像很深的是,有一次课,老师邀请了一位台湾逢甲大学的教授给我们作报告。这位教授虽然头发全白,但在他的身上找不到丝毫的衰老之气。他的报告时关于纤维的,他所研究的内容是智能衣服,这种衣服可以24小时对人体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当发生突发状况时可以立刻将有关信息传到医院,以便医院对人进行急救。从这位教授的报告以及自己了解的情况,我认为他要实现从研究成功到最终投入市场是比较困难的,研究成功可能困难不大,但这样的新事物能不能被市场接受?如此规模庞大的工程又能不能被医院?能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这位教授自己也承认实现自己的目标有一定困难,但他并没有因为困难重重就放弃研究或失去兴趣,在他做报告的过程中也没有见他面露难色。或许这就是一种科学精神,科学不该是功利性的,科学家关注的应该是研究的内容,而不是研究成果能不能被市场接受。将一项研究成果投入商业应该是商人的事。记得德意志皇帝威廉三世说过:“大学是科学工作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科学应是兴趣所在,应该是自有的,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才可能取得成功,才能像这位教授一样,虽然头发全白,依旧精神矍铄。
最后还是要说一说对这门课的意见和看法。不是因为不满意,而是希望这样的课能继续办下去,并能在全校人的参与下越办越好,让每一个南大学子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开启大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在我的记忆中,可能除了第一节课,其他每一节课同学都没有到齐。我是蛋白质组的小组负责人,记得有好多次课,我们组都有成员没到。几乎每次课前都有成员向我请假,说自己还有哪些别的事要做,有些时候则干脆不说明原因。首先我觉得,应该向我们的老师请假的而不该向我请假。其次为什么每次都有人不到呢?一方面当然与个人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管理比较松弛。老师应该知道每次都有同学不来,但从没有在课上提起过这件事,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或许这可能是老师充分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吧,感兴趣的同学老师欢迎他们过来,不感兴趣的老师也不会强求。从这个角度看,同学来与不来完全与个人有关,老师是不该负责任的,因为这门课是每个同学自己选择的,那么来与不来也该自己负责,如果在课选定后,有同学发现对所选的课并不感兴趣,那么老师也不该强求,否则就违背了开这门课的初衷——尊重每个人的兴趣。但是我们想一想,选了课而不来的同学,其实是在浪费教育资源,因为这门课不是每个人都能选上的。我想肯定还有一些人想选这门课,但由于学校对课堂人数的要求而没能被选中。因此每个人应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当我们有机会选择的时候,应该珍惜机会慎重选择,而一旦做出了选择,就该忠诚于它。学校和老师也该教会我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这个问题可能还没有这么简单。这样的确实可能发生,即,同学在选课的时候看到课程的名称觉得自己感兴趣,可是上了一两节课后发现自己并不感兴趣。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在学校在公布供选课程的时候,应该同时提供关于每门课的比较详细的介绍,让同学们对选择的课程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应该在学期末的时候让同学对所上的通识研讨课做出评价,包括对老师的评价和对课程本身的评价。而且评价的内容应该公开,作为这门课的信息的一部分,在下次选课的时候公布这些信息作为同学选择的参考。
另外一点感觉是,每次课上当其他小组在上面介绍自己进度的时候,下面认真听的同学比较少。很多人一直在忙着自己组内的事,比如做网页和准备要自己要讲的内容。如果这种情况确实存在的话,那么这门课就没有很好的达到让同学互相交流的目的。还有,同学所讲的内容大多自己并不是很熟悉,可能是刚刚从网上搜索到的原始内容,还没有经过加工整理便搬到幻灯片上与大家分享。如果台上的人不熟悉自己所讲的内容,那么肯定是讲不好的,也就只能照着文字读给大家听;如果所讲的内容没有经过加工,没有加入自己的思考,那么这锻炼了我们什么能力?我想只是利用搜索引擎的能力,而不是整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这样的情况是真是存在的,听众往往能看出台上的人是没有好好准备的,因此也就不会认真对待他(她)所讲的内容,或者干脆不听。我想这一点我在上课过程中是真实感受到的。
此外,这种类型的课不应只在教室里上,可以在很多地方,不应只以一种方式,可以以很多方式。我感觉这方面我们的老师做的都很好。比如我们除了在教室里上课,还有两次去参观企业的机会。我们的课与塑料等大分子有关,老师就安排我们去参观塑料加工厂,到现场去体验塑料的生产加工过程,同时也感受到企业的文化,增加了对企业的了解,这往往比在教室里上课学到的东西更多,映像也更深。除了这些,还可以邀请一些本校或其他学校的教授过来给我们做报告,讲他们所研究的内容,让我们对科技前沿有更多的了解。另外,在人数比较少的教室里,我们也有更多的机会提问,可以和他们更近地交流,这要比在大报告厅里听报告有更好的效果。
最后衷心地希望我们的通识研讨课越办越好,形成南大的特色,成为南大学子开启思维之门的钥匙,成为学科交流的桥梁,成为我们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助推器。
课程小结
南大商学院 徐莹娜
经过这三个月的日子,与文兵老师、助教老师、偶尔参课的教授们老师们、塑料组的成员们以及所有大分子的同学们,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互有默契、坦诚先见,对这堂即将收尾的大分子课的还真的是恋恋不舍。开明幽默而不失师者风范,严己慎学而不忘教引后人的文兵老师以及轻松活跃的大分子课,又将成为我人生中大学阶段难以忘却的美好记忆。
作为南大商学院的一名学生,参加选课时也像其他人一样,心想着只要能够及格、拿到学分就好。而我会选择化院的课,也纯粹是与自认为自己高中时化学还学的比较不错,基础有一定优势的小人心理。然而,上第一次课,我才知道,收获将远不止2个学分那么多。
我们上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完善一个科普网站。对我来说,这真是一个新奇、刺激同时又充满挑战的作业。因为我从没想过,自己做的网页,有一天可以被发到网上,供很多人浏览。这是荣耀,也是责任。于是我不自觉地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在上面,作为小组长,也力求把网站做的完美无暇。然而,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要求首先就是错的。第一次讨论,我把网站的风格、内容、需要有什么特效列了出来,然后跟组员们一一讨论,妄图定下一套完整的方案。然而无疑讨论是无果的,因为在没亲自动手之前,每个人对一切都没什么概念,组员之间也很难达到那种一拍而合的默契。经过文兵老师点评我才意识到,建站伊始,只要能让它作为一个整体出来我们就已经很棒了。这让我联想到商场中的一个观点:公司刚建立的时候,只要赚钱,就是生意。或许我真的是个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什么事情都要求尽善尽美。可是,就像雕刻工做雕刻一样,首先要做个原坯出来,然后才能论完善和加工。完美主义是不切实际的。这是不小的收获。
接下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第一个星期我们决定先把网站包括的内容定下来,并且小组分工找到相应的材料。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在信息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世界里,问题不在于搜到资料,而在于资料的筛选。搜到之后是资料的层次设定、编辑与排版。一件事情做出来后可能觉得很简单,可是要自己亲手去做,就会发现处处是干扰你的分叉口,时时都有一些小问题跳出来作祟。接着还有网站特效的选择,这要经过几十次的浏览与选择,最后才能确定下能力能达到的、适合我们需要的模版。这个工作对个人而言应该是相当困难的,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团队,尤其是做决定的时候,即使有的人通常只扮演监督者而不是决策者,那也有利于防止我们的决定失于偏颇。最后,我只想自豪地说,我们做到了。经过我(组长兼塑料概论部分负责者)、钱楠(网站建立技术支持者)、谭明朗(通用塑料部分负责者)、王腾(特种塑料负责者)和万曹阳(工程塑料部分负责者)的共同努力,一个十几兆的压缩包完成了。这里面有浅层的关于塑料的专业知识,有绚丽的网络特效,有独一无二的网站Logo,有小组每个人的个性化自我介绍,更包含了每个组员的心力和汗水。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老师带我们参观工厂。身在商院的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第一次校外参观竟会是在化院胡老师的带领下完成的。而且,只是简单赚了几圈,仿佛就发现,公司的经营真的远比我们的核心课管理学
或者说是通识课经济学那般纯粹、条目清楚明了。这应该是一个与国家政策、时代形势与当地原料价格、地理位置、科技水平、人力市场等方方面面相结合的一个浩大的工程,远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能够控制的状况。依次看来,自己现在还真的是无知小童一个。
总之,十二周的大分子课,我也有一次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到场,然而,收获已然不少。
归结起来,完美主义是行不通的;easier said than
done,我们要有实践精神;专业知识是必要的,但不能完全信赖;相信团队的力量。在此真诚地感谢胡老师,正因为有您这样的良师,我才能在大学里收获这样一份意外的惊喜。
从材料到生命课程总结
工程管理学院
刘连
这个学期鄙人有幸参加了“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这门很有价值的新生研讨课,以下是鄙人对这门课的体会;
1.
老师的模范与指导作用是巨大的。还记得五四时清华校长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于这句话,我在这门研新生讨课中有了充分体会。首先,是有感于老师对于精英意识的强调,毕竟在鄙人看来,随着“五四”一天天的离我们远去,“五四”中大学与大学生的风骨正逐渐消亡(鉴于鄙人的老师中有些虽然都是重点本科毕业但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再到2000年左右毕业,其中骨子里的变化由于相处时间较长自然多少可以发现一些),而这种流失的风骨中不可避免的包含“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般的舍我其谁的霸气和为民族献身的(这里是真正的献身!)的强烈的意识,而这也就是所谓的精英意识的一部分。加之现在中国大学普遍的科普般的通识教育,想要学到些真本领很难,加之社会普遍的物质化与世俗化,精精英意识表面上被一些垃圾所埋没也是不可避免的。但鄙人很高兴在百年南大,虽然几乎每天中午活动的宣传声震天但依然有很多条直通宿舍楼的幽静的小路;虽然外面“日盛贵”,但南大里依然有一群学者以“吾独向黄泉”的姿态坚守并传承着精英意识,我相信既然这种精英的气质在南大一百年没有断,那又哪里在乎在传承个一百年。而保证这种意识传播的正是南大一代代如胡老师般的老师。而在学术上,能和一个至少从大学就一直领先的学者近距离对话,纵然常常能使人觉得如受佛祖顿挫的一棒,让人豁然开朗。其中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条亘古不变的道理:好的成绩只有做足够的功才能取得,正因为此,本该带些浮躁迷茫的大学生活立刻变得真实而清新充满希望,让人精神为之一震,俗情为之一扫。
2.
有一定挑战性且弹性极大的作业让鄙人学会了不少计算机方面的知识。首先,为了避免事件的浪费和使用笔记本电脑自带的“鼠标”,鄙人不得不去练习一些常用的快捷方式,鄙人发现这样不仅节约大量时间还节约些精力。其次是应用一些常用软件(如Dreamweaver,Photoshop)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Dreamweaver时仅仅看F1就能解决绝大部分问题也算是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
3.
在与同学的交流方面。首先,与组内同学充分的交流保证了组内良好的人际关系和PPT及网页按正常进度制作。其次与班级同学的交流也使鄙人学习到诸如网页特效等高深的技巧,也锻炼了鄙人的沟通能力。
4.
在读书方面。这个学期鄙人在大分子方面通读了两本书,一是复旦的《高分子世界》,另一是俄文翻来的《蛋白质物理学》。在鄙人看来《高分子世界》虽然有故弄玄虚之嫌,但不失为一不错的科普读物,至于《蛋白质物理学》,由于它是研究生教材,而且是俄国的,故其中不少章节看的似懂非懂,觉得如空中楼阁,美则美矣,不免缺少根基,而鄙人大学主要做的便是补全这根基,每每想到这里,不免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5.
参观工厂也使本人收获很大。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象牙塔竟可以如此完美的与社会结合,这打破了鄙人在大学中仅仅躲进图书馆中而把全部门窗封死的坏习惯,也提醒鄙人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也是一项重要的功课要学习。至于提问方面,鄙人觉得在日常中发现问题与在一无所知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样重要,毕竟迈出第一步才是最难的。在讲求创新的今天,实用性很强的后者往往会被忽略掉,因此,在比奥格公司的经历也算是为以后先提了个醒。
6.
台湾教授的到来也带来的一股新的气息。其中对鄙人触动最大的不在大分子方面,而在于一个理科教授精明的商业头脑。不断了解需要独立思考的自己的方向而又极好的融入这个社会,这是鄙人觉得大陆不同领域的大多数学者和学生都要思考的问题。
以上就是鄙人对新生研讨课感悟的一部分。在南大鄙人觉得无论是新生研讨课还是其他课堂,学生都压力很大,生怕掉队及不能太团队中贡献自己的智慧,也因此,鄙人才敢于希望鄙人在南大校园里,不见华服,不见化妆,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南大不是神话,南大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负,理想的证明。也希望我南大一代代天之骄子不要忘记“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
最后衷心希望胡老师和谢老师的课及研究成果和南大一样“如日方敦”。
《从材料到生命》期末总结
物理学院 胥新
白驹过隙,又到了快结束的时候,总免不了些许感伤之情。不过,俗语有: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有分别才会有对美好事物的追忆,有结束才会有新的开始。这门课是我第一次在南京大学上的研讨课,也是我求学生涯中第一次以此类型上课,我不敢说在这门课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但是这门课让我懂得了如何自己去学习,如何在一片完全陌生的地方摸爬滚打干出一番成绩。
犹记得当时选课情形,本来自身就对化学及材料方面有些兴趣,所以看到这门课就毫不犹豫地选了,结果又很幸运地选中了,拉开了我平生第一次参加研讨课的序幕。第一堂课的时候,胡老师和谢老师都来了,向我们展示了上届学长们打拼出来的网页,以网站的形式来向大众普及高分子材料的知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了解他们,这个想法确实挺赞的,以这个网站为基础,经过数届人的发展,南京大学会建立起来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高分子科普论坛,真的是何乐而不为呢?
当我们了解了这门课的学习任务后,不免吃了一小惊,毕竟这种教学方法是我们以往所不曾遇到过的,老师几乎完全放任自由,让我们自由选题,自由组队,自由查找资料,自由学习软件,自由设计网页,这一切的一切都很宽松,没有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感觉确实挺不错的。当然我们也不会每节课都要在电脑上学软件、做网页,老师还会穿插讲一些前沿的高分子知识,向我们展示一下科学的新动态,更有甚者,请来了台湾逢甲大学的石天威教授为我们做了关于智慧型纺织品的讲座,向我们展示了不曾熟悉的智慧型衣服,这不得不让我们去幻想未来的人们身上会穿着什么材质、什么造型、带有什么不可思议功能的衣服。期待……
还是继续谈谈做网页的内容,就容许我小小地倒一下“苦水”吧。话说刚开始,真不知道如何下手,我们DNA这个小组之前都没有学过网页的制作,充其量只听说过Frontpage这个初级网页制作软件=
=!。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我也曾跑过图书馆借那些有关Frontpage教学的书籍,但是书那么厚不知道从哪学起。无奈我决定先把文字材料准备好,车到山前必有路嘛~我就花了三个星期,从网上搜集有关的资料、图片、视频,说实话这些原材料比较好找的,这就好比要做一道美味大餐,采集原料无非是到菜市场转一转,总会有你想要的。难就难在你怎么让这些原料经过你的手成为饕餮盛宴,让人们垂涎欲滴。由于上一届做DNA课题的学长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很创新的思路——章回体小说,以此形式来介绍人类与DNA“缠绵悱恻”的故事,我就和组长讨论,建议把这些文字经过自己的润色写成具有江湖气息的文体形式,由于上一届学长只是使他们的所做的网页形式上做到了章回体小说的形式,但文字基本还是现代平常的白话文。所以我们处理文字的工作量会比较大,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我们小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把文字“翻译”成江湖体,这又为我们增加了难度。到最后,大概只有我一个人可以算是完成了基本的翻译工作,虽然部分中间文字没有过多的润色,但在开头和结尾部分都做了相应地修改(详见DNA第三章)。可能会和其他章节有些不对接,但也只能这样了,我一个人也处理不过来其它章节的文字,希望学弟学妹们能替我们完成大业。
终于把材料准备好了,就要开始白手起家做网页。为了提高效率,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Frontpage的基础教学资料,剩下的就要靠自己的摸索了。网页的设计我是在五一的时候做好的。从网上下载了不少图片,挑选中意的做背景,但似乎总没有完全令人满意的,无奈,只能退而去其次,找了一张最接近吾意的,然后动用我几乎不熟悉的Photoshop去修改图片,估计这是我第一次使用Ps软件,自己摸索了半天,修改了半天差不多使这张图片满足了我的基本要求。(当然,在之后的几个星期,我还请了院里的高人帮我继续修改,让我大为满意,在这就先谢过了。)
图片背景算是尘埃落定,那到底该如何去布局网页呢?学过相关软件的人大都知道一般的网页要用表格去设计,可当时我哪里知道啊~看着空白的一片,不知道怎么可以划出一部分供自己使用,参考学长做的网页,他们是以框架的形式设计网页,不免有些呆板和繁琐,因为这要用到好几张网页才能到最后拼好一张网页,效率不是很高。我就不断在菜单栏里尝试使用不同的命令,当我研究“层”的时候,有意外的收获,发现利用“层”可以很自由的在同一网页上拆分设计不同的内容,而且可以随意的拖动以及改变大小,不禁高呼“层”就是个宝!救吾一把!就像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一旦高效的蒸汽机诞生并投入实际应用,世界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式发展。有了“层”这个功能,我的网页进展是很顺利的进行,六个小时之后,网页基本就成型了,把已经做好的文字材料塞进去,基本算是大功告成。为了更好地营造江湖气息,我在网上找了古筝版的笑傲江湖做为背景音乐,我那一章的首页也用了江湖气息比较浓厚的图片作为背景,一切都显得那么成功,让我不禁的小得意了一番,为了使知识更生动地呈现,我在网页上加了一些视频,不过部分视频可能会由于个人电脑中插件的问题而不能正常播放,我就在下面加了链接地址,无法正常播放时候,点此链接就可以了。
说实话,五一回来的第一节课,当展示自己奋斗了很久才做出来的网页时,心情那是无比的激动和高兴,毕竟我们组在这方面可以说是进度最快的了。我们组的其他人也都大致架构起来自己的网页,各有优点,为了保持大一统的格式,我们组经过讨论后决定,以我做的网页为基本网页,各人在此基础上针对自己负责的章节做小的修改。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还得到其他人认可的时候,心里别提有多激动了\(^o^)/~
之后的几个星期,我们不断丰富这些网页,之前我构想的“DNA杀”由于时间紧迫就此搁浅了,不过我们也有些其他创新功能以做补偿,比如我们初步建立起了DNA的图片资源库和视频资源库以方便同学们查找相关资料。经过多次修改,终于在第十四周制作网页这个大工程尘埃落定。
在备战网页的时候,我们还去参加了一些工厂。第一个是富达泰来下属的一家中低端技术的工厂(与第二家工厂比较),不过也确实挺长见识的,以前只在书里涉猎过的那些名词,如今都具体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比如:注塑挤塑等等,也见识了一些高分子材料,忍不住的带了一些回来,以示留念。该企业原料的来源有相当一部分是回收来的废料,企业对此进行重加工利用,最后生产一些器具,包括电视机外壳,天线外表面材料等。自己认为这是比较普通的一家企业,与以往了解过的相关企业的生产流程相差无几。不过在参观的过程中,令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这个企业的标语,其比较注重学习的能力,以及把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的能力。不错,现在的社会是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社会,唯有那些不断更新原有的知识、观念,与时俱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成功人士必须具备两种素质,一种是终身学习的素质,另一个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素质,如果缺失其一,就有可能造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错误境地,然后逐渐被社会所抛弃,淹没在时代的汪洋之中。说到这,我不禁想起了胡老师和我们谈大学学习以及知识的两次课,个人而言,本科阶段的四年,严格来说,只能让我们对自己所选的专业有个大致的框架,并不会学到很多的知识,广而不深.所以,大学不只是个学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培养技能的场所,由于大学拥有最圣洁的土壤,学生会在此获得广泛的各种技能的提高,当然也包括精神层面上的技能.逐渐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知识”如果不能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技能的话就不能称之为“知识”,顶多是“信息”,而信息对于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不能够被人们主观的应用的话只能是无用的。所以,不要肤浅地认为学习就是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尽可能地获取高分。只有把所学实现可用,这才说明你掌握了知识,才学到了知识。
第二家企业明显不同于第一家,他们对自身的定位就可以甩下一大批竞争者,以玉米淀粉原料,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改进,找到合适的混合料的比,制造出不同用处不同周期可降解的制品以代替以往的极难分解的聚乙烯制品。环保理念不言而喻,而这正好又契合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政策,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从该企业老总的话语中,能感觉到,他对这个产业的前景十分看好,而且有信心有能力在这个产业上开辟出新天地。相比第一家,该企业在设备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不具备第一家企业的一些大型设备,但是它却能在塑料袋、衣架等不起眼的小用品上获得不菲的利润,而且其潜在的市场与利润也无可限量,这不得不引人去深思:当一个企业定位准确,依托高技术,瞄准未来的市场,该企业将会是一个朝阳型企业,拥有更蓬勃的生机与潜力。
以上是我对两家企业一些小小的感想,下面我还想总结总结我这学期担任这门课“助教”的情况。我坦然承认,我并没有以“助教”的身份去做过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也没有积极发动大家在课程网站上进行过讨论,也没有上传一些有利于课程教学的资料,没有怎么协助老师教学,总之,一个很“鸡肋”的职务,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职位。当然,我也分析了一下原因,首先我们这门新生研讨课的基本“课情”决定了我们不会在网站上花费很多的时间,也几乎不需要在这网站上花多少时间进行讨论,因为我们每节课都会有充足的时间与其他人进行讨论,讨论如何去改进网站的设计,如何去使内容通俗易懂。第二,由于课业繁重,恐怕大家也没有多少时间及额外的精力去在这网站上发表一些观点,有新奇的想法可以等到下一堂课,在课上直接发表,没必要在网站论坛上表达出来。第三,我们这门课的任务就是网页成果,所以平时没有什么作业要在网页上做,同学们也就没有什么积极性去每天刷网页了。最后,我承认在工作方面存在失误,拖了很久才把正确的网站地址告诉大家,这也是大家忽视该网站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这门新生研讨课形式确实很新颖,理念很新鲜,带给我别样的感受。当然万事万物不可能十全十美,这门课也有他的瑕疵所在,一个学期的课下来,整体感觉有些散,每次的课程似乎没有明确的主题和中心,如果每次都有一节课的时间,设计一些连续而不是较为分散的有关高分子的主题可以供大家一起讨论,感觉会更好,当然这只是我小小的建议,希望会给老师带来一些参考。
最后希望《从材料到生命》新生研讨课会开展得越来越好!
研讨课个人小结
商院 侯维康
在选修“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这门新生研讨课时,对于这门课的内容并不十分了解。以为就是平时听一些课,了解一下该领域内的最新科研成果,偶尔再做一些实验罢了。进入了课程的学习以后,才发现事情和想象中的有很大的不同。
老师和教授嘉宾的讲课很少,更多的是学生们自己的自主活动。我们为了构建网站,自主组队,分配任务,收集资料,解决编辑网站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我们互相交流从网站上收集到的知识材料,我们讨论网站的设计建构,我们一起解决问题。我们亲临工厂,观察生产。
这些并不比课本上的学习轻松,我们要整理和鉴别网络上搜寻到的庞杂的材料;我们要利用有限的网络架构知识,并不断地分析解决遇到的新问题;我们要协调各组员的意见,分配好各组员的任务,使各组员的进度能够协调。
然而更多的劳动意味着更多的收获。在课程学习中,我们不满足于单纯的课本知识的学习,不局限于老师的课堂教学,而在探究过程中,学会自己从书籍、网络上收集更广泛、更生动的材料;在课程学习中,我们不局限于知识的堆积,通过网站的制作,我们不仅锻炼了动手实践的能力,让一个个网站在我们手中除具雏形,也在架构网站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的甄别,纵向和横向的归纳;我们走出课堂,进入工厂,在工厂第一线观察高分子产品加工、成形的过程;在课程中,我们学会了团队合作、交流共享,并培养了弥足珍贵的友谊。
尽管课程时间有限,专业课的课业繁忙;尽管缺乏电脑提供的便利,网站制作的经验;尽管网站的建设可能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我还是从课程中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知识、能力、友谊,这些研讨课所带给我们的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
新生研讨课总结
物院 杨雄
一进大学就听说新生研讨课很有意思,一直很想上,可惜上学期没选上。还好,这学期选上了。“新生研讨课是”由大学知名教授专门为大一新生开设的小班专题讨论课程。主要教学方式是以小组方式与开课教授就某一专题共同开展研究,在教授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口头辩论和写作训练。与其他类型课程不同,新生研讨课没有固定的教材,开课专题可以涉及任何学科领域,有教师依新生的特点自行确定,学校鼓励交叉学科选题。全校学生不分专业,原则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一门新生研讨课。
“从大分子到生命”这种研讨课主要跟我们介绍了一下材料的相关内容,很有意思。对沥青和纤维的印象很深。这也激发了我关心生活的兴趣。渐渐喜欢想想这是什么材料做的,它的物理性质怎样等等。最初老师讲我们的课程作业是制作课程网页,当时我吓了一跳。心想,明明选的是“从大分子到生命”,又不是计算机类型的,怎么也要求做网页。但随着制作网页的进行,渐渐明白了,其实,这是个身体力行的过程。只有通过自己亲手去做,去找资料,去理解,去消化,然后构思网页设计,然后合理的分工合作到最后把网页彻底完成。整个就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就像上学期我们的力学project一样。就只给你一个课题,之后的种种问题就由自己去想。我觉得这很有意思,本身就是一个综合的工作。在讨论合作过程中,我们学到的、获得的远远比那些死板的资料来得多得多。
说到制作网页,我们全是外行。没办法,自学呗。一开始就制定了网页制作进度计划。还好的是,我们基本赶上了制作进度。起初的几周就基本上是在收集资料以及学习如何制作网页。接着就是制作,因为我们组有两个同学没有自己的电脑,所以,制作网页的任务就落在的我和其他两位组员的身上,真可谓任重而道远啊。因为是初学者,开始就只想全凭自己去做,也没怎么请教人。但渐渐发现我们做得太不好看了。而且网页没有一个主题背景,不能够吸引读者。所以重要的就是如何把幽默感融入到网页中。所以我就想,要不要弄一个类似主题公园一样的主题网页呢?由于我本人也是电影迷,所以就想着用“哈利波特”作为我们的网页主题。我提议后,他们都觉得挺不错的,于是就开始做。但因为他们都没怎么看过“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所以网页的构思就落在了我的头上。因为这个课程网站是会一直延续下去,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会看到我们制作的网页,我们作为学长,就应该带着他们熟悉熟悉新环境,所以我就构想了这样一个剧情:新的一学年又开始了!生物材料魔法学院又迎来的新一届的学员,我们作为学长,就带着他们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哈利波特中魔法学校的入口)了生物材料魔法学校的神奇之旅。搭乘着很有意境的蒸汽火车,我们带着他们来到了生物材料魔法学校,开学了当然要有我们的校长的开学致辞啦!开学过后,自然各位学员就要自己选自己的专业了。而这里的专业(图标为“哈利波特”霍格沃兹学校的四个院系图标)也就是我们生物材料的分类,分别为生物高分子、植物纤维、皮革和甲壳素。当然还要有个地方存放我们的个人主页。既然是魔法学校嘛,就肯定有毕业生啦。相对于下一届的学员们,我们自然是学长啦,所以我就设计了一个学长学姐目录。点击这一链接后就会看到生物材料魔法学校的历届毕业照(照片选的就是参观工厂时的合影),每个组员都有一个链接连到各自的个人主页。但可惜的是,我们上届的生物材料组组员没有设计自己的个人主页,所以我在制作“历届毕业照”这张网页上就没办法设置他们的链接。我负责的就是制作我们的主页(station、hogwarts、the
new term
begins、graduation还有就是生物高分子那一大块)。虽然任务很重,但自己还是挺过来了。虽然做的网页看上去不是漂亮,不过,做“妈”的怎么会嫌弃自己的孩子呢?我还是很欣慰的。
现在想起制作网页过程中的种种,心中还是很有感觉。其实上这种课,最重要的不是得到多少信息,而是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里的知识就是那节课讨论的那样。知识,即是“知”和“识”。要将自己认知的信息转变为能够实际运用的能力。讨论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关于这一点,已经有很多很多的名言了,我就用自己的话说说吧。我就拿上课为例,因为大多数学生都不会主动地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所以,这就需要老师提供互动的空间,这样才会达到最佳效果。就像开会一样,若是开大会,人特别多的时候,其实效率不是很高,因为大家都没有主观能动性。但若是开小会,人数较少时,结果就不一样。这我是有切身感受的。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确实很有益处,这其实也是以后工作、学习过程中常需借鉴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当然,收获不止于此,还认识到了一些朋友。此时,我又想起了那节课我们讨论的“什么是大学”的话题了。大家都说了很多,大学是一个小型社会,实现我们从学校到现实社会的过渡。应该说,这种过渡是内涵深刻的。不仅仅是在专业技能上,还有生活技巧以及人脉等等。说实话,大学,应该是我们最美丽的时节,以前上高中时没时间想的事,大学了就应该去想,去做。应该有目标,有理想,有追求。其实这也是一种认知自我,认知世界的方法。就选一些每个人都懂又每个人都不懂的词语,然后再谈谈自己的理解,在这种理解和探索中,我们得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虽然写得稀稀疏疏地,不过全是切身感受。要结尾了,还是说说吉祥话吧。
祝老师们身体健康,祝新生研讨课越来越成功!
研讨课总结
化学化工学院 李晶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一个学期就快过去了,我们这个小集体就要散了。想来不禁伤感,但我们的网站见证了我们的汗水和笑容,寄托着我们的感情。虽然只是一个学期,但我们在一起学会了很多,也对自己一定程度上作出了挑战,我想我们的研讨课的目标已经达到了,我们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谢谢老师的指导,感谢伙伴们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我们永远是一个集体。
在我个人看来,我们的研讨课很有意义,很成功。我很喜欢我们一起讨论问题时的美好时光,我们各抒己见,毫不拘束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创造了人性化的课堂,也向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和交流的平台。记得,我们在一起讨论“什么是知识,你对知识的理解,你的知识观”,我就有不小的收获。我们总是在忙碌着,我们在不停地吸取知识,却对知识没有正确的理解,是多么的可怕。我们不曾想过为什么要学知识,学了是为了什么,所以我们在有的时候感觉很吃力、很烦躁、空虚、甚至不想学。我想,问题就在于我们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我们盲目的忙,却没有收获,导致内心的不自在。还有就是我们讨论“什么是大学,我的大学是怎么样的?”同学的积极发言,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老师授课学生听讲的模式,我们很需要这样的课堂,我们青年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受到外界的约束,经常会迸发出新的想法。我们需要平台来表达交流。我想有无数的新想法被扼杀在摇篮里,我们的课堂是一个进步,虽然还有很多的缺陷,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和试点,我相信会更加的好。
上次在工厂里,就个人而言收获比较大。这也可以说是一次深入社会的调研吧。从这次“调研”中,我学会了如何尊重别人,在以前我去听讲座只是带着两只耳朵去,经过这次校友的教诲,我明白了,在点滴上就能看出很多的问题。首先,是对讲座者的不尊重,别人含辛茹苦的言传他们的故事和感受,希望给予我们警示和帮助,我们要做好笔记,学会做笔记,这是根本。其次,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我们自己花费时间去听讲座,听完了全忘了,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回去看看书。我们要学会做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此行,我更一步的认识到了什么是大学。大学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是修身养性的不二选择。我理解了为什么大家都说“人生在步入大学那刻就开始改变;进入大学的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你的未来;、、、、、、”这些话是有很多道理的。在大学,几乎每个人都会产生一种大学情结,至少我个人一定会的。大学的底蕴和氛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发展,一流大学和二流的大学就是有差距,虽然不能肯定,一流大学出来的人就一定比二流大学出来的人物质生活好,但可以肯定,在精神生活上,我们会更丰富。就拿那个老板来说,在他的公司里企业文化很像我们南大的传统。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之下,员工和领导的精神后盾更坚实,他们一定更加经得起考验,企业的发展更加顺利。我很庆幸我能够进入南大,在我的周围有股无形的力量在保护着我,我还有什么不满足?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充分的利用好这种力量,锻造自己,修身养性,在为人处事上带有南大特有的风格。这是我在南大四年或更长时间里的另一目标。另外一个自然是学会知识,将来不愧对自己和关心自己的人。
在我们的课堂,还有一项制作网页是一个很好的课程内容。在制作网页过程中,我们还是挑战自我,在其中学会了很多的知识。我的计算机水平很烂,但是在制作网页过程中慢慢摸索,也学会了网页的制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尽善尽美,但是一种进步,我们高兴自豪,而且她见证了我们汗水和团结,是一根连接我们之间情感的纽带。
最后对这个课程提几个意见。首先,在课堂上讨论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更多,更加丰富。我们今年的讨论来的比较晚,次数比较少。其次,在讨论时要尽量打成一片,尽量让每个人都主动地参与;比如可以一个一个的问,我想被问到了不会不发表意见;次数多了就会变得主动,就会消除被抛弃的感觉,反而会感觉到被受重视。再者,在制作网页是的效率不高,组长没有威性,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课堂的效果打折扣。所以选择组长很重要;老师可以通过一两周的观察后选择组长,可能比推荐更好。
最后,感谢有胡老师您和谢老师的指导教诲,这是我们人生中一段美好的记忆,感谢有你有我有他,我们二十几人的小集体。祝我们的研讨课越来越好。
研讨课个人小结
信息管理系 庞启雄
当初我选了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这门研讨课是因为我喜欢化学,对大分子这方面感兴趣,我想更多的和别人交流讨论,并从中学到更多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研讨课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上课的人数不多,有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重在交流探讨的过程,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程中来,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上大分子这门新生研讨课,我们分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任务,每个小组的任务又具体分配到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这样大家都有事可做,不至于有人来上课打酱油。
我是生物材料组的成员,负责完成甲壳素这一块的网页制作。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个人收获很大,认识了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大家从陌生到熟悉,最后都成为了好朋友。原来我对甲壳素这方面并不了解,通过收集整理有关甲壳素的资料,我学到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小组的成员来自化院、物理学院、电子、信管这几个不同的院系,大家学的专业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这使得我们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能从更全面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大家各有各的长处,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优势,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每节课我们小组都会进行讨论,然后向其他小组展示我们的成果,这也是一个展现个人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别人更好地交流与合作,个人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自己的成果在得到别人认可的同时,找到了自信。相信自己,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会获得成功。
课程的要求是制作网页,我们小组的成员原来都不会做网页,后来通过自己看书自学,不断摸索,现在我终于学会了做网页,我感到很开心,这也是我个人从这门课当中得到的一个很大的收获。
研讨课的教学并不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那种填鸭式的教育,更多的是靠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老师主要起引导学生的作用。其实,老师讲的关于大分子的知识我并没有学到多少,更多的关于大分子方面的知识是我从收集资料和制作网页的过程中学到的。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胡文兵老师在课上讲的关于大学生和大学的一些东西,我觉得胡老师主要不是为了传授我们更多知识,而是诣在教会我们怎样去思考和探索,个人感触颇多。
还有就是我们两次到工厂企业中参观,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工厂的情况,开阔自己的眼界。获取知识的途径并不只局限于书本,在实践当中同样能学到书本上所没有的东西。在于公司经理座谈的过程中,我们分享到了经验,了解到一些关于工厂企业乃至整个国家工业的情况。中国的工业产品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产品相比,有优势也有不足。我们作为大学生有责任好好学习,将来把中国的工业搞好。
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自身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所欠缺,自己的表达能力较弱等。要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就要在了解自身不足的基础上加强锻炼,使自己的缺点变成优点。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研讨课的学习使我的能力得到提升,在以后我还会利用其他的机会来历练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
新生研讨课学期总结
匡院 顾方伟
在这一学期有幸选中了大分子与生物材料这一门课,匆匆间一学期就过去了,现在回顾一下这一学期以来的点点滴滴。
第一节课老师就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4GU盘,我真是受宠若惊,对我来说这还真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心里异常兴奋,到处跟同学炫耀:“你看看,我们上课老师还发U盘,你们有啊?”看得同学那叫个羡慕嫉妒恨啊!不过为什么要发U盘呢?答案很快就揭晓了,原来这门课的主要上课方式是同学分组讨论,制作全国第一个大分子与生物材料的科普网站。看来古语说的对啊:天上不会掉馅饼!由于本人对网站设计技术实在是七窍通六窍——一窍不通,
再加上学业负担比较重,对这门课产生微微不满。不过既然是作业,也就硬着头皮做了下去,虽然大家现在看到的我们组那个网页设计基本没我什么事,但是对我个人来说还是学到了一点网页制作的知识。其实这门课我并没有学到什么知识,但是在查找、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到的更是一种能力。还有台湾逢甲大学老教授为我们所做的精彩报告,让我们领略了科学的魅力。当然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参观了顶峰塑料公司和比奥格生物塑料公司。
在顶峰塑料公司,我们在座谈会中了解到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还远落后与日本和西方发达国家,赶日超美的重任落在我们的肩头。同时在参观的过程中,顶峰公司的企业文化让人印象深刻。尽管这是一家不大的企业,但我坚信有着自己独特文化底蕴的企业在未来才能走得更远。
紧接着我们又赶往江宁参观比奥格公司,如果说在顶峰公司我们找到了前进的动力,那么在比奥格,则让我们感到深深的自豪。在与总经理的座谈中,我们得知在生物降解和混合材料方面,我们国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随着政府对这一行业的大力扶持以及相关关税的优惠政策,比奥格乃至所有这一行业的企业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在参观这两家企业我们同时感受到了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的联系与区别。任何的工业生产都离不开科学研究的理论支持,而不是所有的科学研究都适用于工业生产。工业生产不仅要考虑到可行性,还要顾及成本,市场需求,环保等方方面面。这就提示我们在本科学习或者是将来读研期间,出了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应该多了解工业生产,参与生产实践,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振兴民族工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 ——我的学习感悟
工程管理学院 高峰
在当今社会中,各种富有创意的新型产品,大到美国新型的隐形战机,小到ipad、iphone这些电子产品,它们先进的功能都和新型材料的使用密不可分。因此,在上个学期开始选课时,当我看到这门课,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我希望可以通过这门课,增进我对现今丰富多彩的材料的认识。而一个学期下来,我觉得我收获的远不只是这些。
在这一个学期里,不仅听了台湾逢甲大学教授有关智能材料的讲座,参观了工厂,而且还和我们组的同学们一同努力,做完了我们DNA组的网页。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认识了别的院系的同学,多交了几个朋友,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在我们讨论整个网页的框架、风格、甚至是每一个网页的具体细节时,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虽然可能每个人对于这个网页都有不同的想法,但是为了保证整个网页的风格一致,大家都做出退让,在自己原有的网页上做出了修改,使得网页可以顺利的完成。我想,这种互相合作的态度,在以后无论是实验室里做科研还是公司里做项目应该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我找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了许多以前从未留意过的知识,不知不觉中也学习到了不少有关DNA的知识,了解到了世界上最新的一些研究进展。
在上课时听到老师讲大学里的学习,对于大学里的生活和学习又有新的认识。而在参观工厂时,又看到了那句“不要为自己的懒散找任何借口”以及各种各样的激人学习的名言。想到公司老总说中国的塑料还远不如欧美日本,虽然现在电视里一片歌舞升平,但情况不容乐观。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放松警惕。我想,以后无论到了哪里,都一定要不断的学习,我认为大学所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一是自学的能力;另一个是将所学知识快速实践的能力。只有这样,以后才有资格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还有向老师提个小建议。希望老师以后还可以带同学们去参观下老师工作的实验室,使我们可以对老师做科研的坏境有个直观的了解。
最后感谢老师一个学期以来的教诲,使我在这学期里学到了很多很多。谢谢老师!
学期总结
化学化工学院 钱楠
这学期能够选到大分子这门课实在是有些意外,本来对选课结果已不报以希望了,谁知居然还真选上了,但得知这个消息时已是第一次上课结束的晚上了,因而第二次上课时是十分不安地,幸而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大学的课程和高中的模式已经是很不一样了,而研讨课的模式又与专业课不同,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学习和相互间的交流。我们小组的组织不是很理想,执行力和效果都不太好,进度缓慢,这和初期的分工以及后来的安排都有很大的关系,对于网站的制作我在初中高中曾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本以为自己应该可以胜任,但事实证明过于自信是不对的,遗忘是一方面,没有及时了解技术的更新是另一方面,网站最终做出的结果和预期相差很大。
这学期的课程在非专业知识的增长上胜过对我们的课题“塑料”的认知,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已经很明显了,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超越一个优秀的团队的,但如果团队没有协调好,发挥的力量甚至远不如个人。在上课时老师总会和我们聊一些充满启迪性的话题,有的人会说思考诸如“为什么要上大学”、“我们在大学究竟学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很没有意义,但我觉得这会使人头脑清醒,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将来的方向。
这学期参观了两家化工企业,感觉化工和化学还是有点差距的,化工的发展离不开化学原理的支撑,但是化工在实际生产中的经验却又是另一种知识,个人认为就实现经济效益而言,实现工业化生产而得到有用的成品在某种意义上比知道为什么能得到要重要些,这或许有些功利了,商业和研究各有侧重吧。化学这条路不是那么好走,但是既然选择了,还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个人小结
物院 谭明朗
一学期的大分子研讨课马上就要结束,回想起来,确实觉得从这一门课上收获颇多。
首先第一个感受是,研讨课与我自小学以来所熟悉的课堂形式实在是有着天壤之别。在这个课上,我们需要更多地参与到讨论中去,无论是小组内部还是与其它组之间的交流。所以它很锻炼我的沟通能力。一方面,为了避免自己讲了一大通而别人还是稀里糊涂不知所云,我得学着简单明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又得善于倾听,抓住他人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并能够有效地与之互动。这个课无疑提供了很多的锻炼机会。
其次,我觉得课堂上老师们所展示的东西很能扩大我的视野,比如那次台湾逢甲大学的石教授所做的报告。而且,老师关于大学和知识的探讨激起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所以现在晚上偶尔回到操场逛逛,躺在草坪上想一想那些以前很少去思考的问题,可见这种形式的引导和启发于我而言是大有裨益的。记得有一次课上,胡老师曾提出DNA为什么会是一维链状而不是二维或三维的问题,当时我就十分羡慕这样的思维。所以,另一个收获就是学着去open
mind,去提出一些有创造性的问题。
另一个很让人有成就感的是咱们的网站,虽然现在看上去还相当地简陋,但它是小组五人通力协作的结果。制作网页的过程也是一个很长能力的过程,从一无所知到慢慢熟悉一些基本的方法与操作。之间我也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预先储存在大脑里然后再拿出来用,有些时候是出于需要即学即用,即用即学。我觉得这是一种更加直接更加有针对性也更加有效率的学习方式。
总得来说,通过大分子研讨课,我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视野,开阔了思路,锻炼了沟通、合作、思考的能力。也让我认识到自己在表达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对问题的思考有时过于局限。我觉得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也带来了全新的认识,全新的收获!
个人总结
商院 林翔
一学期了,在大分子这堂课里让我真真正正的感受到了大学学习和高中的不同,课上的讨论与分享以及老师您所教授的知识让我再次的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在报志愿的时候我就一直在纠结要报化院还是商院,对于化学和商学我都十分的喜欢,很难取舍,结果最后还是下了决心报了商院。
进入了商院以后本来以为没有机会再详细的接触心爱的化学了。结果在这次选课上我居然选上了大分子课,让我很惊喜。上新生研讨课没有对学习任务的确切要求,都是根据我们自己选的喜好的方向自己小组进行收集资料讨论,老师一般都是进行一个协调和帮助的角色,这种方式才让我真正的体味到了大学学习的自由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蛋白质组里面基本上也只是一个大的框架,里面的内容都需要我们组员一个个找,我们开始一直在找资料,而且我们小组对网页制作都不太熟悉,导致我们计划失误,对于网页制作的的计划时间过短,做得很是仓促。这些都是我们开始没有很好交流的后果。我觉得对于这种小组一起研讨的问题,我们就首先应该坦诚交流我们自己现在所拥有的资料和正确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团队正确的做出计划,高效的执行,取得想象中圆满的结果。
这堂课里我不仅仅在有关大分子的各个方面的知识上了解了很多,而且自爱交流能力上,自学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我觉得这才是我在这堂课上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毕竟知识在哪里都可以学到,但是对于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提高是对我以后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更好的提高自己表达自己的是帮助最大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方法和技巧才是王道。
每次课我们都会有一节课是拿来分享我们的成果的,虽然我们做的不一定好,但是只要敢于把自己的成果拿出来就是一种勇气,也是在大分子课上,我不在腼腆,体现了自己的勇气,分享了我的成果。最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那一次台湾来的教授的演讲,虽然他所研究的课题我们根本不懂,他讲的有一些内容我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是这次演讲让我意识到了:到了大学就不是再像原来一样的拿着书本学习前人所遗留想来的知识了,大学是一个探索未知领域的殿堂,我们不可能永远来消化别人的成果,我们需要自己来发现创造出自己的成果来。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经过这次演讲我突然的明白了不是掌握住知识的时候最让人有成就感,当你探索出新的知识的时候你才会真正的感受到成功给你带来的喜悦!
还有一次课就结束了我的大分子课程之旅,感慨万千。对于这种上课模式很是喜欢,更重要的是胡老师的点拨式指导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真心的向您表示真挚感谢,是您将我真正的代入大学的生活!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总结
匡亚明学院 顾雨豪
作为一名化生方向的学生,我对选中了这门课还是感到相当幸运的。对比起上学期我选中的“柏拉图理想国”而言,再也没有传奇一般的Bob,梦魇一般的Bob了(上学期新生研讨课的老师,南大外院传奇的Bob
Riggle)……胡文兵老师和谢鸿峰老师都非常的和蔼可亲。而且,不至于像上学期那样做些我所不喜的文学鉴赏些的工作,搜集大分子材料的工作和我们也算是专业对口。
上这门课程的给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胡老师经常给予我们教育理念上的指导,从国外一流名校的课程设置到爱因斯坦的演讲,不同于往日的单纯应试的教育,大学更多的是教会我们学习的方法,而不是仅仅灌输给我们知识。交流和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胡老师经常以他自己花费很大代价到世界各地进行学术交流为例,来告诉我们学术交流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每个小组都要通过合作来完成各自课题的网页制作,充分体现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以我们小组为例,雷文鹏同学在学术会科技部任职,精通网页制作等电脑技术上的应用,负责网页制作;而我们三个在网页制作上实在没什么信心,主要负责查找资料的工作。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了网页制作这个任务。
上这门课的实践也很多。对于ABS工程塑料,我从前想到的也许仅仅只是单体的结构式,但是在经过去南京顶峰塑料有限公司的参观后,我们对它的整个流程工艺和研发过程有了直观上的认识,知道了是如何从二手回料制作成塑料制品的整个过程。在参观过比奥格公司后,对于玉米,我又现在知道了它不仅可以做食品和燃料,做成淀粉后还可以做成可降解的环保塑料(膜),远销国外。另外吐槽一句,淀粉做的塑料真的很香(一股米香的味道),比起ABS的一股塑料味道要好闻多了……
唯一和想象中不同的是,这门课上介绍的专业知识并不多。不过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还是增长了不少知识。
研讨课学习收获小结
化学化工学院 徐梦溪
转眼间,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即将要过去。在这个学期中,我参加了大分子新生研讨课的学习,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对一个学期以来的收获进行一个简单的小结。
记得当初选课时,我之所以选这门课,是觉得大分子世界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领域,其中的许多物质都有十分神奇与独特的性质,这些东西都十分有趣,对我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在当今的科学世界中,大分子的研究任有许多未知的空白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因此也是一个十分有发展前景的领域,所以我选择了这门课去做一个简单的认知与了解。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尤其是在我们DNA组的网页制作过程当中,我还是学到了不少有趣的知识。比如DNA转录的具体过程、基因工程的主要贡献与对人类社会的意义、不同塑料的各具特色的性质等等。然而,在学习这些知识之外,我觉得本学期研讨课的最大收获在于一个探索与讨论的过程。在大学普通的课堂上,老师多以讲座的形式给我们传播知识,我们基本上都是以一个被动的姿态去接受老师的传教。然而,在新手研讨课这一特殊形式的课堂上,我们却成为了不折不扣的主角。记得我们的老师并没有过多的给我们进行授课,只是抛砖引玉搬的向我们蜻蜓点水似的介绍了一些关于大分子的基本知识,之后的每节课堂上,老师都将大把的时间交与我们进行小组内与小组间的自由讨论与交流,只是在听取了我们的发言后给予我们一些必要的指导。我想,这种独特的方式对我们今后的学习与研究生涯必将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为它锻炼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相互合作的意识,这些都是科学研究中所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在网页的制作中,我的网页制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虽然还未能达到大师级的水准,但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巧。此外,我也在课堂上结实了不少好友,拓展了友谊圈。
总之,这一学期的选修课下来,我的收获不少,不仅是学习上的,更多的是学习以外的。
课程小结
化院 王腾
这学期幸运的选到了选修课,高分子材料方面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我是学化学的,本就打算将来在有机化学和高分子方面发展,所以希望通过这门选修课对高分子材料的相关知识和前沿领域有所了解,为将来的研究打点基础吧。
第一次上课分组时由于对橡胶,蛋白质,DNA,功能树脂和生物材料都只有粗略的了解,所以犹豫了不知道选什么。最后我们经过讨论选择了塑料,本来我主张做一个纳米改性材料的专题,觉得纳米是个好东西,希望来点挑战性的,因为我们对这个都没有了解,相当于一张白纸,要从头开始查找学习有关知识,不过后来由于一些原因而放弃了。而塑料要求的门槛低,大家都比较熟悉,而且在塑料方面还有不少可改进的地方,比如像降解,经济等,还是有发展前景的,于是就选择了塑料作为我们的课题。
可当我们着手做的时候发现塑料也不是这么简单的。如上所说,我们对塑料只有粗略的了解,仅限于知道有这个东西存在和它一般可以用在什么上,深入的原因在哪我们并不了解,尽管我是化学系的,可现阶段并没有这方面的课,高中时也没什么接触,并不比商院的学生知道得多,这就要求我们在查找资料的同时加深对其原理的认识。因为我想老师让我们做这个网站的目的绝不是让我们随便找点资料放上去,而是再找资料的同时学习其中的知识。我负责的是特种塑料的部分,因而学到了与特种塑料相关的不少知识,比如聚四氟意思以前只知道它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却没去想过原因,原来是因为F原子呈螺旋状包裹着整个分子以及F原子的强电负性,使整个分子稳定的。原因很简单,但如果没有这个课的话,我可能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因此这门课给我们提出了问题,让我们去思考。
而且老师课堂上采用交流互动的方式让我们讨论汇报,这就让我们对非本组课题的其他高分子材料知识有所深入了解。,也对汇报的同学有进一步要求,因为如果自己都对自己汇报的内容不清楚的话,那就只能读幻灯片上的内容了,因此汇报的同学必须清楚了解自己汇报内容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达到要求。这种互动的上课方式更容易激发我们的思维,活跃气氛,两次去工厂参观让我们亲身体验塑料制品的生产加工与回收,让我们边看边学,能够结合实际而不是一味在实验室发呆。
制作网站的过程让我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组就一个人会制作网站,因此负责网站的比较辛苦,而我们就分别负责搜集某方面的资料汇总。如果没有合作的话,我们可能连成果都拿不出来。
总的来说,我在这门课学到了不少。但也有几个遗憾的地方,首先就是资料很有限,虽然老师说可以看看国外网站的设计以及在维基百科上找资料,但我们普通本科生是没有权限访问国外网站,有不少网上的资料还是要收费的,因此资料的来源比较狭隘。也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我们的网站如果做成功的话用处是很大的。有时我想查一个化学名次的含义,在网上居然找不到,国内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怎么样,而我们的网站起码可以给初高中学生一点帮助。
在一个就是希望老师课上能多介绍一下下高分子材料的前沿研究领域,让我们对他的时代特征有所了解。也许我们不能完全理解这些,但将来总是要接触的,先熟悉一下是没有坏处的。
新生研讨课期末总结
匡亚明学院 雷文鹏
一学期课程结束了,由于第一学期没选上新生研讨课,我是第一次上这种类型的课。这种课用老师的话说是一种创新。但我认为新生研讨课也只能作为这种意义上的课程,它并不具备可推广性。想想高数课、物理课之类的如果采取这种形式,不过只是徒增课堂的杂乱而已。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新生研讨课本来就是为了激发学生们对于科学的兴趣,推广至其他专业课也并不现实。
这学期的“大分子”课程,我并不认为我在科学上有了什么了解。可能是我们小组的选题不好吧,我们选了“功能树脂”这个课题。在搜集资料阶段便遇到了各式各样的困难,在图书馆内找不到有关资料,找到都是一些过于学术的论文。而网络资源在搜索时找到的都是各种广告,最后只能依托上届学生查到的资料来进行拓展,才有了一些进展。
事实上,我在网页技术上的进步比在有关功能树脂的了解方面更大。原来高中就学过FrontPage和Html源语言编辑网页,但由于时间过远已经基本忘记,只记得一些大概,现在基本等于是从头学起。一开始打算继续使用FrontPage来编辑网页,但发现FrontPage自2003版后再也没有更新,所以我选择了Adobe公司的Dream
Weaver来进行编辑。但很快便又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Adobe公司的图形界面我一直搞不清楚状况,DreamWeaver最后也只会用一些最基础的功能。后来因为觉得开软件太麻烦,索性直接使用记事本编辑源语言。不过由于是新手,源语言做不出华丽的效果,只能做一些最基本的界面和优化。不过后来发现一个有关源语言的网站,才让我做出了一定的效果。
对于网站的设计,我们小组认为虽然是科普网站,但面向主体是高中生的话,没有必要做的有过多的趣味性,可以更加学术一点。而且,不管怎么说,功能树脂这一块能找到的资料非常有限,并且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只能做成知识的罗列。
基本情况就是这样,以上。
学期小结
化院 万曹阳
这个学期的研讨课的学习,让我的收获颇丰。
首先,老师给我们传授了有机高分子方面的一些相对深奥的知识,让我们提前对有机高分子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对这一领域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对专业具体方向的选择有着很好的的帮助。
再者,老师不时的给我们透露一些化学方面的前沿知识,让我们了解了化学的热门方向。对我们有着引领和启导的作用,给我们致力方向的参考。
还有的是,老师让我们组小组制作专题网页,促使我们对各自专题的对象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我是制作的关于工程塑料的网页,通过一个学期的完善,我对工程塑料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工程塑料的种类,具体分组,种类特性、物理化学性质,制作工艺,合成条件,应用领域,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比优缺点等等方面有了一个详细而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同时在网页制作过程中对我们已有知识也强化梳理了一翻,也在各方面提升着我们的能力,比如说网页和ppt的制作,小组团队分工合作,与别的专业的同学的交流合作,挖掘与发挥自己的潜力与能力。
此外,老师还多次带领我们去参观了一些工厂,参观了他们工厂材料的生产制作流程,原材料的选择,制作生产原理,比例搭配,合成效果,以及一些产物制作应用方向。同时还探究了这些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研究目的以及未来这些材料的前景,是否适合继续投入、是否有研究价值,以及就业前景。
还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让台湾的教授给我们上的一节课,让我们了解一个研究到底要怎么做、怎么规划、怎么进行、尤其是一个研究中要与不同领域的相互配合、还有如何发现一个研究的价值与可行性。
但是,我觉得还是有一些方面我们是可以改进的。我觉得这个集体的整体还不是那么团结,不够紧凑,团队之间缺少了交流合作。
但总之,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我个人还是收获颇丰,个人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视野也开阔了很多,对科学研究有了很详细的认识了解。也发现了自己的缺点不足,继续学习改进的方向。
课程小结
电子学院 孙路
上了一个学期的研讨课,我觉得直接的收获不大,但是接触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比如说我所在的生物材料组,我负责毛类这一块。除了课上一组人在一起讨论之外,我觉得我学到最多的时候是自己做网页的时候。组长给我一个很明确的任务,就是做一个关于毛类的网页。
看起来不麻烦,事实上这几个网页做起来是不容易的。比如说我直接在百度上搜“毛类”,基本什么都搜不到,所以我要找毛类的资料就要搜各种跟毛类沾得上边的词,硬着头皮看各种专业的毛皮网站,经过一个下午的对各种资料的筛选和整合,才算对这一小类知识有了比较全面比较基础的了解,网页才开始做的起来。
而做网页又是一个新的挑战。毕竟之前没有做过网页,所以我要先下载制作网页的软件。光是一个Frontpage我就下了两次才装成功,网上免费的软件毕竟没有质量保障。制作网页的时候,尽管Frontpage是一个很简单的软件,我要做的网页也没有很复杂的内容和效果,但毕竟这是一个摸索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模式,给你一个任务,让你自己去完成,期间你会面对种种问题,必须用各种方法去解决,然后回来上课时一组人还可以在一起讨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收获。
谢谢老师!谢谢组长和各位组员!
2011年6月8日
新生研讨课学期总结
匡亚明学院 戴鸿冉
这学期的新生研讨课我选的是胡老师的大分子与生物材料这门课。转眼间就到了这门课的结束时间,现在想对这学期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做个总结。
一开始以为这门课老师会在课上为我们灌输大量的知识点,与平时的课没有什么区别,可是经过胡老师的介绍才发现,这门课并非我所想象中的一样,而是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完成。胡老师要求我们分配成不同的小组,并运用自己的电脑技术以及网络上的功能完成一个网站的制作。一开始觉得非常奇怪,感觉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课,一方面感觉顿时轻松了很多,另外也觉得自己对网站制作几乎是一窍不通,要通过努力去学点东西来制作网站。可是因为我们这组有一个制作网站的高手,所以自己后来学的点小技术也没派上用场,但是,我确实感觉自己还是学到了点东西。因为没有对网站制作有什么贡献,所以就承担了一些查资料的任务,我主要负责的是热功能树脂部分,将网上查到的一些文献经过整理变成组长需要的模式。
胡老师平时上课除了让我们共享阶段成果以外,还为我们介绍了很多自己对大学以及人生的感想。因为我们在理强,连一门像样的文学课都没有,所以听了胡老师的一些经验感觉还是很有收获,他告诉我们大学什么应该看重,什么不该看重,要做些什么,不要做些什么,虽然只是个人感受,但还是能学到一些普遍的东西。
我们的课程也有几次活动,一是台湾逢甲大学的石教授为我们做了一次讲座,二是胡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两家国内的企业。石教授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前沿领域的大分子材料的发展状况,让我们感觉到了科技发展的力量。而参观国内的一些化工企业则让我们感觉到中国与国外发展脚步的差距以及中国未来发展的目标。其中参观比奥格公司让我印象很深刻,他让我感受到了新兴产业的无限潜力,以及环保材料在国内乃至世界的巨大市场。同时,它也让我感受到了如何将化学知识运用到工业领域上,而这才是化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课程小结
化院 杨芊荟
这学期选修的大分子课是我第一次上研讨课,感觉小班上课的氛围很好。
通过半学期的团队合作与个人努力,我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网页制作。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关于DNA的知识。虽然高中的时候就接触过,但这次的网页制作,使我充分的了解了DNA的历史,和许多名人在DNA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整理资料是一个有些难度的工作,由于要求是科普类网站,所以许多专业类的知识都需要变换一种用通俗的方式展现给大家。视频和图片就是一个很好的展示途径。我在百度百科上找到的图片大多都很简单易懂,但缺乏专业性。所以又去了一些化学类网站上下载。也接触了一些英文网站,在化学专业英语词汇方面也有所长进。视频是在各个不同的网站上下载的,各个网站都要求用他专用的视频下载器,所以通过这次的搜集视频,我装了很多不同的下载器。以后下视频就很方便了。虽然以前也学过网页制作的一些操作,但很久没接触,忘了大半。这次能重新把以前的知识应用起来,充分体会到技能的重要性,多学习一些操作技能,总有一天会用到。以前并没有做过完整的一个网站,这次是通过团队合作完成的,也向其他人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体会到合作是很重要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取长补短,在向他人请教的过程中自己很受益。
参观工厂是一次很有趣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体验。自己以前一直很看各种东西的生产流程,没想到是这次上研讨课就实现了我的愿望。以前很好奇许多设计巧妙,制作精致的器械的制造过程,希望以后有时间多去看看。那次参观工厂是一个开始。
虽然只有半个学期的学习,但给我的影响深刻,我学到了很多,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更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大分子研讨课学期总结
化学化工学院 林幸邦
上了这学期的大分子研讨课,我学到了一些在纯粹灌输知识的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我觉得这个研讨课的设计比较新颖,它不是满堂灌,也不会搞一些太高深和学术性的东西来折腾我们这些基础薄弱的大一学生,也不是纯粹的知识涉猎,好玩有趣却什么都学不到。在我看来,这种分组做网站的形式确实是一次成功的尝试。首先,我们要在基本无基础,无指导的情况下学会如何做网站,这是提高我们的自学能力。其次,在一个小组里面做网站,要边做边问边交流,在不同人的身上学习他们的优点,提高了合作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最后,在完成网站的同时,我们自己去寻找资料,整理资料,自学到了很多知识。
这个研讨课的另一个优点就是能让不同院系的同学更多的合作交流。这种机会在平时是很少的。通过不同专业同学间的交流,我们了解了其他学科的一些情况,和不同专业的人成了朋友。
研讨课里对“你心目中的大学是什么”“大学学些什么”的讨论也是很有意义的。一方面鼓励我们去思考,去讨论,另一方面在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些在大学学习的经验。但可能是由于其他课堂缺乏讨论的影响,同学们讨论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到工厂的参观也让我们这些大学生初步的接触了工业实践,有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对社会中化学的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作为DNA组的组长,在展示自己的成果,组织团队完成任务方面,有了更多的经验。我深刻地体会到,在任务的初期,能制定详细的任务实施方案,并且尽力地将方案落实到位,对任务的完成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这次将学期初的基本目标都完美的完成了,而且在工作中改进了原来的一些不足。我这个组长虽然在完成的质和量方面不是最好,但是我觉得,组长在促进组员间的互相学习、交流和任务方案的实施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课堂的形式设计还是很成功,值得借鉴的。但是,我觉得同学们对这些研讨课积极性普遍不高。可能是别的课比较多,比如我,星期四的课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上到后面两节研讨课连上课的热情都打折了。另外一个可能是这些研讨课的考核不计入学分绩,期末考核也比较简单,有些人应付了事。当然,我也不希望研讨课像专业课那么难过,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这些学生恐怕要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