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按:同学们实践“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很高! 希望能保持下去,坚定不移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追求思考的乐趣,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 课程小结

生命科学学院 刘瀚鸿

  首先,很高兴我能够幸运地选上这门课,能够聆听胡文兵教授介绍他的学习理念和方法,能够有机会结识来自不同院系的同学们,在课上尽情交流、探讨,共同学习、创新、进步。

  在胡教授的第一次课上,胡教授就为我们详细解释了什么是新生研讨课,它和其它的课程有何不同;新生研讨课上老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学生应该怎样参与到课堂中来;怎样最大程度发挥这门课程的效益等等问题。胡老师详尽的介绍解答了我心中的一些疑惑,也使我更加清醒、理智地对待这门课程,以及今后的大学生活。

  在这次课上,胡老师还介绍了世界各大名校校长对于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当代大学生,就需要有批判思维精神,而不是像中学那样一味地接受知识,却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没有自己的主见,迷信权威,不敢质疑,没有主见。以上观点,我也在其它地方听到过类似的言论,但听过之后仅仅是有改变的动力,而真正批判思维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老师对于我们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发掘、鼓励与培养。当同学在讲台上用PPT做完展示后,不论是胡教授还是助教老师,总要我们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来,其实,提问的过程,就是自己思考的过程。对于一个新鲜的陌生的领域,听完别人的介绍之后,是全盘接受,还是选择性的吸收,把一些自己觉得有问题的地方“亮”出来,在质疑中学习,在批判中成长呢?

  本课程是以制作科普网站为工具,来引导我们探究式、合作式地学习与思考。在第一次课中,老师要求我们自由组队,并自行选出一名小组长。我自告奋勇,担任起了RNA组的小组长。在担任小组长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虽然我的领导能力有限,但是我还是尽职尽责,团结组员,合理分工,尽量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我们的小组目标。尽管小组内个别成员偶尔会出现偷懒的现象,但我觉得总体来说我们RNA小组还是很有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特别是我们组的童华钰同学,主动承担起了网站制作的主要工作。而且许多网站上有创意的点子也是她首先提出来的。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原来合作的力量是如此强大,许许多多好的创意和想法都不断涌现出来。

  在课程中,胡教授也给了我们网站许许多多的指导意见,特别是他对于科普的理解,比我们深刻好多。我越发觉得,我今天对于自然科学的热爱,与儿时阅读科普读物是密不可分的。是科普让我了解了自然的奥秘,是科普让我想知道更多未知的领域。科普工作对于整个科学界的人才发掘与培养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

  虽然由于有专业课要学习,没能参加胡教授组织的企业参观考察活动,但我从这门课程本身已经收获了很多很多。或许若干年后,我偶然间再打开大分子园地的网站,看到自己亲自参与制作的网页,我肯定还会记起胡教授的谆谆教诲,还会记起在一起探讨学习的小组成员,还有同在一个班级共同学习进步的同学们。最后,我还是要对开设这门课程的胡教授表示最最衷心的感谢!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

化学化工学院 童华钰

记得上学期末,又要开始选课了,一直觉得选课是一件特别痛苦但又特别兴奋的事。在茫茫的课程中选出少少的几门课是痛苦,选了的课不一定能中也是一种痛苦,看着很多自己想选,感兴趣的课时间对不上更是一种痛苦。但是,选中了课是一种兴奋,选中了一门自己喜欢的课也是一种兴奋,自己喜欢的课还能让自己受益匪浅就是一种幸运了,我想,这一门课就是我的幸运。

不得不说,刚开始,对这门课一无所知,只是凭借着自己对高分子的一些兴趣和好奇而选了这门课。于是,怀着对知识的渴求,我来上了这门课。第一节课,在知道我们这节课的目标是做一个高分子的科普网站的时候,我有过不解,因为,本来我想像中的课是一种向我们讲述高分子的知识的课,而不是让我们去完成科普这件事。但是,随着对新生研讨课的意义的了解,我才知道,这并不是一门以普及知识为目的而开设的课程,而是一门需要我们自主学习,培养我们自学能力,探索精神和质疑精神的课。所以,在评价这门课的时候,标准不在于我们学到了什么书面上的知识,而在于我们在此收获了什么能力,拓宽了什么眼界,领会了什么方法。

那我就来简单讲一下我的收获吧。首先,最基本的,制作网页的能力,我没有想到,作为一个非计算机系的学生,我竟然还会有自己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站的一天,不管是从技术上,还是思想上,都是我一个很好的经历,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多领域能力的学习也是一种别样的收获。其次,自主学习,查找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要给别人讲,首先自己要懂。看似浅显的道理其实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能体会。没有足够的了解,无论是资料的简化,筛选,亦或是连网站的规划都无法完成。随着网站一步步的成型,我的知识了解得也越来越多,但也越发觉得自己的渺小与无知。当自己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看了别人的文献,成果,发现依然是一头雾水的时候,那种难言的辛酸与挫败,但当自己能够有些微的了解,从中提取出一些能为我所理解,为我所用的东西的时候,那种满足感,也是不可言喻的。当然,我也很开心,有了这么一群能够一同努力,一同奋斗,一同欢笑的小伙伴们。在与他们的讨论中,让我更能以一种跨学科的思维来看待问题,是我看待问题的眼光更加全面,不得不说,这是非常难得的机遇,我感谢,感动于所有我们相处的瞬间。而胡老师的幽默,风趣,和蔼,可亲也让我敢于上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别人交流,让我知道只有走出去,才能看见全世界。

另外补充一点个人的心得吧。在这次课程中,胡老师组织了一次去工厂参观的活动。而正是这次活动,让我知道了,化学生产,并不像书上学的那么简单。作为一个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学到各式各样的工业制法的时候,一直以为,得到方程式才是最重要的,知道了反应如何进行,剩下的一切都不再重要,而此次去工厂的经验告诉我,其实我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方程式只是基本,在知道了反应是什么后,还有如何发生反应,怎样使反应又快又好地发生等一系列的问题。工厂不是学校,它需要的不是多么复杂的专业知识,而是在生产中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它让我知道,只有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而是要在生活生产中加以应用。

    无论如何,这次的课程是我一次不同寻常的体验,我从中受益匪浅,真心感谢能有这么一次机会,选到了这么一节课。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感悟

                                         化学化工学院 左嘉成

不知不觉这堂课就已接近尾声,我是一个理科生可能没有文科生那样的文笔能写出各种惊世骇俗的大道理,但我也有我的感悟,让我用我自己的方式来给你呈现。

 我的方式就是——时间,记得第一堂课我们刚来到这个课堂,当时在我心里的想法依旧是老的观念:上课嘛,无非就是老师不停的给我们灌输他所需要交给我们的知识,然后就是讲久了,大家都没在听了。可是上课以后我立刻意识到我的想法错了,胡老师的教学方式让所有人都耳目一新,他采取由大家分小组进行对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解与学习并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这也就意味着课堂的主角成为了学生,课堂已不再是老师一人的舞台,老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应如何去学,怎样更好地学。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老师的教学思想不得不说十分新颖,但我认为这也正是将来的课堂教学的主流,因为现在的课堂大多采取老师传输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方式,但单靠单方面的知识灌输最后只能培养出知识全面的学生,无法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所以我认为是应该改变一下了,学生应学会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可有人会问如何让学生获取知识呢?关于这一点胡老师给予了我们正确的答复:兴趣是关键。他让我们选取的是我们所喜欢的题目并让我们对其研究,当我们对所学的东西有了兴趣自然就会更加主动的去学习。此外在第一堂课中还遇见了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小伙伴,这也是这堂课的另一个好处,让我们结交到不同院系的同学,认识新的朋友,这是我第一节课的感悟。

 后来的几堂课中,由于我参加的是转运蛋白组,我们小组就对转运蛋白上网进行了资料查询,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了关于转运蛋白的知识,使我从转运蛋白是什么都不知道变成了在这方面也略懂皮毛。这也是这堂课的意义所在,让我们学习一些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丰富的知识面也正是当今大学生培养的关键之一。另外,为了方便后来人给大家推荐一下查询资料的网站吧,主要的资料查询网站是,百度和中国知网,其中由于中国知网中的大部分资料过于深奥,可以在研究层次中寻找到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这类的文章相对简单,更适合科普知识的介绍。

  接下来是大概第6次课,是我上台进行成果介绍的时候了,这是我第一次上台,所以在介绍时有些紧张所以讲得并不好,但是在讲完后老师给我的建议却让我受益匪浅:

1.PPT中尽量带有一些图片以增加趣味性让听众愿意往下听。

2.在进行介绍时学会使用激光笔,让大家能跟上你的节奏。

3.介绍时放轻松,不要过于紧张。

胡老师的建议为我提供了将来所需进步的方向,让我能在将来更好的完善自我,非常感谢胡老师!

   然后就到了外出参观企业的时候了,这次参观企业意义非凡,使我们了解了电容膜的工业生产过程,让我们走进社会学习一些过去从未涉及的领域,在老师与企业人员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工业的生产需要理论的指导,更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决心与动力。

  总而言之,这堂课可以概括为:

1.新颖的教学方式。

2.良好的团队合作与交流。

3.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4.走进社会与人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

  以上就是我对这堂课的感悟,希望接下来更多的学弟学妹们能加入“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这堂课来共同把我们的网站办好,希望这网站能像胡老师所说的那样称为一个面向中学生的科普网站。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 课程小结


匡亚明学院理科强化班 邵朋

这学期通过补选选上了这门课,不仅学到了很多有关大分子的生物和化学知识,也认识了很多新同学,还进一步学习了网页制作,我觉得收获很大。
一开始因为是补选的,所以对这门课一窍不通,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做。以为传统的研讨课只是每个星期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做做ppt锻炼一下演讲能力,再听老师传授一些有关的知识。但是上了这门课以后,我对研讨课有了新的认识。原来之前的那些只是表面文章,真正要做到的远远不止那么多,学到的也不局限于这一点点资料。我们要做一个网页,每个星期要及时汇报学习成果,不能把任务拖到最后一刻再完成。老师以引导为主,大部分知识都是我们通过一步步查找分析资料得到的,虽然结论不一定正确,有很多地方不完善,但是我们很享受这种学习过程,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我从小对生物学很感兴趣,也想借此机会锻炼一下自己的领导力,所以我自愿成为了小组长。在四个人共同讨论下,我们决定研究酶这种神奇的大分子。从选题到拟定标题,从列出检索的提纲到分配任务给组员完成,从收集一点点的材料到整合出网页,这之间经历了种种困难,但很庆幸的是,我们四人最终完成了网页的制作。大家互相帮助共同合作,利用每周一晚上两三个小时和周末的时间进行讨论和查找资料,每个人都见证了其他人的成长。从初次走上讲台时的羞涩到能够自如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接受别人的提问,从任务发下来总是压到最后一天完成到能够提前很多天就开始慢慢准备,我们都改变了很多。虽然我因为生病不能参加参观化工厂的活动,但是组员们向我描述了他们的观后感,我也体会到了大分子的神奇之处。

总之,这门课是一门不可多得的好课,希望今后我能将课上所学应用于别处,也希望老师的大分子园地鲜花常开!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研讨课课程小结

               商学院 曹静

我们组做的课题是“酶”,如果明确的分工算是一种合作的话,我觉得我们组还是蛮高效的。组队完成以后我们就先列下了感兴趣的子项目,然后各人选一个,课后自己针对自己的专题找资料做PPT,课上小组会做一个简短的讨论,然后再继续各做各的任务。我选的部分是“核酶”,找了一些学术论坛和文库以及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然后写了讲稿和PPT,可惜课程时间有限,所以并没有展示。至于网页制作的部分,曾获某网页制作赛一等奖的我们小组长邵朋一开始就提出她会承担这部分的任务,于是我这个技术渣只提供了资料并没有参与制作。

我的感受和收获大致有几点如下:

1、  大分子这个课,我期待的是寻常的讲授和科普,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研讨先是让人失望,但是后来发现我们自己也可以做很多事情,并且自我习得比被动接受记得更牢且有一种求知欲和满足感在,是让人收获不小而且特别珍惜的一门课。

2、  我努力想要读懂那些专业的论文,显然术业有专攻很有道理,各种专有名词需要二次查阅,外文资料看起来速度很慢略费劲,需要提升的空间还是很多。

3、  做科普是件有挑战性的事情,我带着兴趣听其他小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成果,如果是纯讲概念由来、简介发展史之类觉得无趣而且少了那么些专业的感觉,但是也有化院的同学讲各种反应过程、化学机理,于是渐渐地跟不上专有名词的难度,觉得太高端反而引起排斥心理。在把专业知识做得生动有趣果然是需要更长时间的研究,引起读者的兴趣就更加难,我很困惑这个度到底应该怎么把握。

4、  11个小时,安徽铜陵,我觉得很值得,暴露在一群专有名词和真诚的讨论中,我第一次见识到,产业是如何依附大学的,导师是如何提点学生的,产业就这样被少数一群人引领着慢慢调整,科学和经验结合的地方让人充满激情和求知欲。

5、  自然科学的研究真的是非常庞大的课题,比如核酶这个部分,越查越觉得什么都不懂,甚至觉得做完这个课题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感觉到自己在慢慢靠近前沿知识让人很有动力,以后有时间会把这个课题当成兴趣继续做下去,而且在听其他小组同学的展示中积累的一些问题也想进一步了解。另外感觉到自然科学的严谨,好的文章写得特别有条理,以后自己也要有意识地培养逻辑思考能力。

6、  大学学习不止于知识本身,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加重要;内化知识的过程是个人的,但是探求新知的过程在合作中效率更高;学习的时候不必为专业所困,根据自己的兴趣多读多想,这个过程本身就非常愉快,并且多学一点总是有益无害,我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希望能像老师一样有一个丰富充实的大学。

    一开始讲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对学生的三个要求,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有了更实体的理解,谢谢老师!

 

 

课程小结

商学院 丁泽慧

    时间飞逝,本学期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在我觉得刚刚开始不久的时候就结束了。正如在最后一节课的课堂展示时,我表达了自己的不舍,直到现在我还会期待下周一晚上和小组同学们共同探讨,然后突然发觉课程已经结束了。

我和我们小组的其他三位同学都是在第二节课时补选上这门课的,我很荣幸地成为了本小组的组长。一开始,我们小组选择了“塑料家族”作为主题,但是在后期做网页时,我们发现我们的网页和之前做“塑料百宝箱”的学长学姐的网页无法合并,所以我们在最后一周讲主题改成了“来自星星的你——玻尿酸”。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一是因为我们在塑料主题上已经有了半个学期的积累,有些舍不得放弃。二是因为离最后的结课展示只有一周的时间,过短的准备时间对我们来说更是一个挑战。但是最后我们还是决定把主题换掉。正如一句名言所说:“有时候,正确的放弃比错误的坚持更困难。”

在最后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小组的成员一起努力,收集资料,共同学习编辑网页的技术,思考如何增加网页的趣味性,以吸引更多的浏览量等等。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网页终于在规定的日期前完成了,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四个来自商院、英语系、化院、计科的同学相互探讨,相互帮助,一起完成了知识的学习,一起真正地做了一件事情。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也有跨学科思维的碰撞,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一个收获。

在这次课上,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高分子的知识。我不是理科生,高中的时候只学过一年的化学,对化学只有一个很基本的认识,而在这门课上,每节课的小组展示中,从别的小组的展示中,我了解了很多关于大分子的基本知识。课程难度不高,具有较高科普性,对我来说正合适。

412日的考察也是一次很难忘的经历。那天,老师带我们去了安徽铜陵的铜峰电子,我们参观了化工厂,了解了化工厂的制造一种特殊塑料的基本流程。我和同学都感叹,这是我们第一次也很有可能是最后一次去参观化工厂了。我们穿着工作服,近距离观看了一线生产流程,也听工厂经理介绍了铜峰电子,形成了对高分子产业的基本了解。在去安徽的路上,我很有幸地和胡老师进行了几次交流。胡老师跟我们说了他上大学时在复旦求学的经历,不仅认真学习专业课,还选修了很多别的专业的课,比如会计、日语、俄语等。这些知识在老师以后的人生之路上都或多或少有帮助,比如老师自己做项目时管理经费时用到了会计的知识,老师在日本的大学做客座教授时用到了日语。在和老师谈话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坚定了人在年轻时要努力做些事情的信念。正如老话所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胡老师的交流,是我第一次与这样大师级的教授交流,受到了很多启发。

胡老师的为人处世也让我觉得很值得让人学习。在去安徽的车上,老师在看一本英文科普杂志,我恰好听到老师对他的博士生说,杂志上的一个原理也可以应用在他们的项目里。老师虽然已是国内大分子领域的杰青,还是如此勤学,让我们很受鼓舞。和胡老师的交流时,我也发现,胡老师总是很温柔儒雅,但是老师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保留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老师与人交流的方法很有效,正如上善若水,内敛地独立思考是最好的处世之道。

这门新生研讨课,虽然只有八周,但是我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和胡老师交流。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范晨颖

大一上学期我很不幸地没有选中一门研讨课,于是本着好奇的心理去蹭了一节关于植物研究的研讨课,当时就被研讨课的上课氛围吸引住了。与平时老师纯粹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课方式不同,在研讨课上,老师的存在更多是为了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换句话说,学习知识不是首要目的,懂得如何思考,如何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但由于当时并没有选中这门课,所以心里始终没有一种融入的感觉。

这学期我有幸选中了胡文兵老师的“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他让不同院系的几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围绕自选的课题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科普网站。我们小组的其他成员有来自生科院的句国栋,电子的计算机大神肖邦鹏和商院的张丹。经过两节课的交流与合作后,我们已经成为了一个有默契的小组,我也在这门课上体会到了小集体的归属感。每个星期一上课前我都会想:哈,又可以见到小伙伴们啦!

我们小组最终确定的课题是“天然蛋白——蚕丝与蛛丝”,这是两种生活中最常见的丝,但是它们背后隐藏的广阔的应用前景往往被普通人忽略。在为网站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看似纤细的,不起眼的丝竟然有那么多优良的特性:蛛丝是已知的天然动物纤维丝中强度和弹性最高的一种蛋白纤维,延伸度可以达到130%而不断裂,同时还具有耐湿性和耐低温性能,是制造轻质防弹衣和航空陀螺仪悬线的最好材料。而蚕丝的应用远远不止于纺织工业,在食品,医药,精细化工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它同样丰功卓伟。这个课题与我的专业材料密切相关,让我对高分子材料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研究丝的科学家们的坚持与智慧也让我对科研人员产生了更多的敬佩之情,例如他们研究出四种人工生产蛛丝的办法就让我懂得了要靠自己创造机会,否则永远只能困于现实中。

除了了解到一些知识外,我还知道了其他比百度百科更权威,更严谨的学术网站,这对我以后查找资料有很大的帮助。在制作ppt和网站的过程中,我向组员请教,提高了计算机水平。

这门课对我的最大意义就是使我敢于在集体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上大学前,我一直属于只听不说的一群人。进入大学后,一次不愉快的的经历让我更加害怕在别人面前说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在这门课上,小组成员之间交流想法的氛围很浓郁。我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结果得到了其他成员的赞成,这让我很高兴,同时也让我不再害怕在别人面前提出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这是我上这门课最大的收获。

九周的时间就这样飞快流逝了,研讨课结束了,但是它带给我的影响不会消失,感谢胡老师,感谢研讨课!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金杨

八周的时间转眼而过,但在“大分子”这门研讨课上我着实获益良多,不仅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到了许多关于高分子以及蛋白质方面的知识,并学习了初步使用网页制作工具来制作一些简单网页的技术,更认识到了团队合作,自主探究,资料整合等等方面能力的重要性。

还记得第一次课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小小的研讨课教室,以一个天文专业学生的身份来参加这门高分子方向的研讨课让我觉得有些担心,不过在第一节课上胡老师的笑容和热情逐渐化解了我的尴尬,而且老师更十分支持由不同院系的同学组队探究,可以说不仅是为了让小组成员更加多元化,还照顾了很多像我这样专业略微不太适应的同学。于是在第一节课上我们一共四位对蛋白质感兴趣的同学聚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小组,一拍即合,决定为蛋白质这个方向中的转运蛋白设计网页进行介绍。

老师在帮我们确定了方向之后就开始让各个小组自行搜集资料进行研究,可以说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给了我非常新颖而又很必要的感觉。大学的学习模式完全不同于高中,而老师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式可以说给我们之后的大学学习研究进行一次良好的预演,我在搜集资料和探讨研究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这种模式的优越之处。

不过我们小组在一开始为转运蛋白确定定义时就遇到了困难,我们很难在英文中找到确切的对应名称和相关释义,而这时助教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向我们提供了信服的网站、资料和一些建议,之后我们在逐步筛选的过程中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

而我让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小组成果展示,我们小组决定由我上台进行介绍,当时带着自己还不太完善的PPT上场时真的很紧张,感谢当时助教鼓励的眼神和小组成员们的加油打气,可以说在有些慌乱下我还是顺利介绍完了第一周的成果,现在想想确实是很好地锻炼了我做presentation的能力。

之后的第三、四周我们彼此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小组成员各自选择一种转运蛋白进行研究,并且各自制作相应的PPT准备介绍,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说大大锻炼了我资料搜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选择的水通道蛋白可以说是过去十几年的一大热门研究方向,网络上的相关论文、介绍也是层出不穷,可信度和科学性也彼此相差很多,最终我选择参考的是在中国知网上下载的几篇有一定引用次数的论文和维基百科的相关介绍,然后通过多次筛选和组合完成了一份介绍水通道蛋白的PPT,不过有些可惜的是因为时间关系我没能在其他同学面前展示,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吧。

第五周开始我们便开始准备网页方面的工作了,因为我们小组并没有相关专业的同学,于是大家都是从零开始学习制作网页,我选择的是用dreamweaver这个便捷易于入门的软件。而我们小组在网页创意上将转运蛋白比作各个分子大明星的座驾的想法由我提出后获得了一致赞同,于是我们之后的网页制作基本都是在这个创意下编排一些小故事,然后将相关的专业知识穿插其中,希望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在学习制作网页的路上可谓是困难重重,从一开始不知道如何拼接图片到后来建立超链接设置为绝对地址后导致网页无法复制到其他设备,我们这一群网页小白们可以说是一路上跌爬滚打,虽然时间有些紧迫但大家最终还是将网页制作完成并且进行了整合,而且大家基本都掌握了一些制作网页最基本的技术,这也是在这门研讨课上的收获之一。

最后,我想说的是,通过这门有趣又让人收益颇丰的研讨课,我不仅学习到了高分子的知识,还涉猎了一些网页制作的技术,更是认识到了自主探究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感谢胡老师开设了这门研讨课,也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的同学能够参加到这门研讨课中来,为我们的网站添砖加瓦,希望“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越办越好。

 

 

课程小结

外院 孔媛媛

时间过得真快,八个星期的新生研讨课转眼就结束了。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回望这半个学期的学习,收获很多,感触也很多。

本身自己是文科院系的同学,但是我对高分子材料方面的知识一直非常感兴趣,高中的时候也接触了一些相应的知识,所以选课的时候看到这门课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能够选上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这门新生研讨课真的非常非常幸运。没想到在新生研讨课上还可以和水平这么高的老师继续研究,探讨这方面的知识。

这门课程的上课方式和我之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和传统的只由老师机械地教授知识不同,这门课采用分小组自主学习的方式,自主收集资料,并且每节课都要向其他小组的同学展示成果。老师想让我们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独立自主学习的精神,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我觉得这比增长了一些具体的知识更加有意义,更加重要。这种自主学习的精神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我来说也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同时,我也很感激和我一起上课的同学们。参加这门课的同学大多是来自理科院系的同学,和他们在一起交流让我收获很大。在每节课的展示成果环节,同学们每一次都认真地倾听我们的小组的汇报,他们总是能够提出很多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从对ppt的文字、配色的意见,到对展示中没有解释清楚的概念的询问,或是他们遇到了自己了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补充,甚至有的时候同学们还能够为我们指出我们汇报中的问题。由于我们在展示的时候总是非常匆忙,自己对有些问题的理解也不是太充分,对于同学们的疑问,经常答不上来,但是,助教学长和老师总是热心地帮助我们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自己所研究的课题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其实每节课的小组汇报,不论是对汇报的人还是对听汇报的人,都是学习的过程。有一次,我们小组的一位成员偶然发现了一段制作特备精美的生物体内大分子的电脑模拟动画,但是我们自己并不清楚这段视频中的大分子到底具体是哪些。本着和同学们分享的心态,我们还是把这段视频放给了班上的同学来看。结果班上真的有一位来自生科的同学对此非常了解,他为我们详细解释了视频中的大分子,以及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反应过程。虽然当时我没怎么听明白,但是我还是非常开心的,这种共同分享,共同学习的习惯不就是这门课所教会我们的精神吗。

遗憾的是,短短的八个星期里,还没来得及和班上不是我们小组的其他二十几位同学认识一下,有些同学甚至还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还是十分感激他们对我们每一次展示的认真聆听和真诚的意见,在这里想对他们说一声谢谢!

在这里不得不提我们小组的成员,我们在短短的八个星期里一起合作研究课题,一起成长,也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这也是我上这门课的宝贵的收获。感谢我们的组长丁泽慧同学,她对待我们任务的热情让我们做事的时候总是充满动力,也从不缺乏欢乐;感谢郭仪,作为一名没有电脑的计算机系的同学,克服种种困难参与我们小组的工作,耐心地辅导我们的微积分;感谢甘德璇同学,给我们的课题提供了很多专业的知识。

我们课程的成果是一个大分子科普类网站,目前国内这一类型的网站还非常匮乏,大分子对于许多普通中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遥远的概念。我觉得老师的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在大学里的绝大多数老师的目光放在科技的最前沿的时候,胡老师看到了普通的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老师一直跟我们强调网站的趣味性,所以我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大段的文字,使用图片和少量的说明文字。

这门课对我的网页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上个学期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中学习过一些frontpage的技术,但是到实际的网页制作中的时候,很多技巧还需要自己摸索。单独的一些frontpage技巧和整体网页的制作有着很大的区别。从网页的布局到效果的调试,我们一点一点摸索,从一开始的生疏到后来的越发熟练,对我的frontpage技术有着很大的锻炼。相信这也是胡老师想通过这门课教给我们的一种学习方式。

这个学期我们还在胡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一个加工聚丙烯薄膜的工厂,这是我第一次进入一个工厂的内部进行参观,也是非常宝贵的一次机会。当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工厂的生产线的时候,我就特别希望未来能够拥有一条自己的生产线和一个自己的工厂,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工厂的生产线,看到聚丙烯是如何被融化一步步被加工成薄膜,我被整条生产线的复杂而又精密的设计所深深震撼了。参观结束之后我们还和工厂接待我们的经理进行了座谈,解决了我对化工厂的运营和建设方面的很多疑惑,收获很大。

刚刚开课的前两周,我们抽时间观看了“兰迪波许教授的最后一课”,这个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教授在得知自己因为胰腺癌只剩下几个月生命的时候,在他的最后一节课上回顾了他的一生。作为大一的新生,我们的大学刚刚开始,我们的 一生也正在缓缓展开他的图卷。在去工厂的路上,胡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他在大学的时候是如何求学的,这给了我很大的激励。胡老师用自己的亲身亲历告诉了我们大学应该怎么过,才不愧对自己的四年。

老师给我们开这门新生研讨课教授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大分子的一些知识,甚至说,他通过这门课交给我们的学习的方法和精神,对待大学的态度,对待人生的态度等等远远超过了知识本身,感谢胡老师!感谢和我共同参加这门课的同学们!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生命科学学院   梁欣怡

八周的时间转瞬即逝,很庆幸能继上学期选中一门研讨课之后还能再次选中。

还记得在第一节课的时候,胡文兵老师的自我介绍就让我吓了一跳,本以为是位生科或者材料的老师,但胡老师竟然来自化院。胡老师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了研讨课的目的和教学方法。的确,不同于一般的上课方法,研讨课强调的并不是知识的积累,培养的是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我在后面几周的学习中深有体会。

很有幸,我和来自地海的卢远、天文的金杨和化院的左嘉成分到了一组,开始了我们在转运蛋白上的探索之旅。这门课的目标是让大家先分组,通过合作自主学习,做出有关大分子的一个科普网页。初听到做网页,让我心中一惊,对于我这个电脑小白,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做网页。但是在组长的带领下,我们很快确定了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各自挑选一种感兴趣的转运蛋白,分别作出网页。通过几节课的资料收集,我们终于做出了自己的网页。

这门课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锻炼,让自己能在一个从未涉及过的领域自主学习,增强了对资料的收集能力。体会到合作的益处,结交了更多的朋友。很遗憾因为时间的冲突,没能参加胡老师带我们去工厂参观的活动,但从去了的朋友口中,也得到了颇多收获。

    最后,还是要感谢我们的组员,庆祝我们顺利完成这门难忘的研讨课。

 

 

课程小节--大分子,材料与生命

化院 茅浩川


    
这门课中,我更能体会到的是大学学习的自主与自由与需要团队合作的特点。我记得在我报选这门课后,因为未及时在教务网上查到上课时间而错过了第一堂课--这一小插曲开启了我对大学学习自由的模式的体验。我第一次尝试自己找到任课的胡老师的联系方式给他发了邮件以询问 相关需要准备的东西,进而收到了课上要带电脑的通知,这便是一种开明同时也是种自由:没有必要因一个事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忽略其正面的作用,这是开明; 打破课堂形式上的限制,这是自由。事实证明,在这门课上,我们确实也在课堂上体会到了电脑,网络所带来的便利,也从未在课上感受到乏味。
    
其次是自主。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词Teacher-centered 以及Learner-centered,这是胡老师所说的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方式的过渡,这门课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我们从中受益的未必是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性的东西,更多的应该是自己探索,自己了解的东西,而这种学习方式才是将伴随我们一生的。
    
最后便是团队合作:这8周以来,我们一直是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于课题相关的资料,共同讨论最终网站的纲要和细构,相互讨论中也进一步从不同方面了解了这我们所选课题的各个内容,获益良多。
    
此外课堂助理老师鼓励我们课上提问,也是打破中国学生"含蓄"的传统,同时教我们一些看问题的思路
    
在最后胡老师还带我们去参观了铜峰电子的车间,我们还旁听了会议,了解到电子器件生产与化学紧密相关,同时了解到生产实践其实是以实验探索为基础的。
    
比之常规课程或许研讨课的这一自主自由团队合作的模式能更加符合未来大学的教学形式。愿胡老师的课程网站越做越大,越来越有趣。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生命科学学院 田鑫 

 

伴随着这篇课程小结也就意味着为期八周的新生研讨课结束了。新生研讨课给我们这些刚刚从高中生变为大学生的我们带来了很不一样的感觉,产生了一种这才是应该的大学生活的想法。可惜,新生研讨课的课时太少了。

刚从高中来到南京大学,不免对大学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可是,大学的课程还是和高中的形式差不多,依旧是以考试为主。这不免让我们有些失望。但是新生研讨课这种形式真的给我们一种很不同的感受。刚入大学时没有选到新生研讨课,很遗憾。并且由于生科特殊的满课情况,这学期能选到一节新生研讨课真的很幸运。下学期就没有机会再体验这门课了。新生研讨课真的是带给我们无限新鲜感和期望的课程。

进入新生研讨课的课程感觉最深的就像是老说的那样,体验和视野。在新生研讨课上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课堂氛围。在新生研讨课上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在新生研讨课上我们感受到了真正自主参与学习的感觉。总觉得这才应该是理想的大学生活。其他课程仍旧乏味的‘洗脑’和考试使我们不免有些失望。依旧是传统的儒家思想的教育方法。这会扼杀我们的灵性,灭杀我们的创造力。真正的课堂就应该是自主的,大家一起参与的,人人亲身体验的。

在新生研讨课上,我们有热烈的讨论,有团队的合作,通过小组的分工合作是我们更加具有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向社会,毕竟社会是人与人组成的团体。现在就开始培养合作意识必然是很好的。通过新生研讨课的小组学习我不仅学到了东西,感受到了快乐,并且认识了新的朋友。很喜欢这种小组学习的方法,并且因为自主学习记住的东西也更多了,比普通的课堂效率更高。

在新生研讨课上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体验。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人,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就像《私人订制》中一样,每个人都渴望去体验一种新型的生活,去寻找一种新鲜感。而新生研讨课给了我们很大的新鲜感,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课堂,让我们觉得原来上课也可以这么有趣。没有以往课程的死板教学。新生研讨课真正的让我们体验其中的欢乐。在这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我们做出了自己的网页,通过自己的方法来获得了很多的知识。我们亲身参与,亲身体验。通过手边的工具和伙伴们就可以办成这么多事情,这其中的过程却是让我们激动开心。从头到尾都是我们自己完成的,这种过程却是让人很享受,若干年后再回过头来看我们当初制作的网站一定觉得很开心。

不仅是体验,我觉得也是一种视野的开阔,一种对学习方法和想法的开阔,怎样才能更快的学到知识,怎样才能更有兴趣的学下去这些通过上新生研讨课我觉得都有了更深的体会。我们的教育体制和一些发达国家还是有一些差距的。中国的教育体制会扼杀学生的灵性,会灭杀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不利于我们中国的科技发展。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有自身的能力更强才能更好的立足于世界之林。

通过新生研讨课,我们不仅有小组学习,有演讲,有做网页,还有课外的工厂参观,真的让我们极大的扩展了眼界,只是觉得课程有点少,并且不易被选中,最关键的是只有大一能选,以后就选不到了。希望南大可以多增加一些这样的课并且不只有大一的同学可以选,这样就最好了,并且也有利于南大向世界一流大学更近一步。        

 

 

课程小结——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

 计算机系 张琴

不知不觉课程这么快走到了尾声,这真是一门很有意思的新生研讨课。我人生中第一次遇到这么自主的课。没有作业作为巩固提高的方式、没有考试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我们学生自主查找相关知识、自主讨论学习……课堂突破了传统的老师作主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作主的新模式,这恰恰是我踏进大学校门前所向往的大学课堂。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结合接近一年的大学生活,我知道了大学与高中学习的不同。老师严格管理的高中模式在大学不再受欢迎,在大学里老师是指引着我们,而不是管理着我们。最好的知识是自己自主搜集探索出来的,它往往比直接得到的知识更加吸引人、更加让我们受益匪浅。因为那个寻找的过程激发着我们的兴趣,记忆也就更加深刻。就像本次课程中,我们小组合作研究RNA,在通过网页浏览查询资料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原来RNA是否为高分子受争议,原来RNA在现在和未来的应用都很重要……其他小组的PPT展示也让我了解了塑料等等它们一些相关的有意思的方面。想想觉得很有意思,我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不是通过枯燥的书本,而是这种自主探索的过程。这种灵活自主的方式让知识似乎都“活”了,这不正是我理想中的大学学习方式?所以,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我除了在课堂上聆听老师的教诲外,更重要地还要自己探索寻找相关知识,好好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我接受的高中教育或许多多少少属于“填鸭式教学”,很少有小组团队合作。我喜欢我们四个人一起讨论如何做网页的时候:“我们可以做成情景对白的模式”、“用时光轴列出发展”……这些新的闪亮的好想法常在讨论的过程中迸出来。组员之间有碰撞才有更好的想法出现。组员一方面要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又不能太自我不听他人想法,所以最好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我觉得我们小组做到了,有想法也接受他人意见。其实,小组成果总是给人一种喜悦感,网页制作每每前进一步,都会有成就感。未来的工作都是需要团队协作精神的,都说特立独行难以成大事,这次小组合作也是给我们以后更好地合作打基础。

我第一次遇到老师组织学生出省参观工厂。胡老师应该是想告诉我们,不仅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最重要的还是实践。看到那些照片觉得很有意思的。现在想想还是很遗憾,没有参加成工厂参观活动,没有看到制作过程,以后想看也很难有机会了。

最后,特别想说,真的很幸运能够选中胡老师的课,很开心能认识组员,很开心能和来自各系的同学一起经历这短暂但很有意义的课程。

 

 

课程小结

 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朱昀瑶

这次的新生研讨课令我受益很多,从前都是老师主导的课堂教学形式,现在变成了由学生来讲解、展示,很好地锻炼了我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从前做presentation,都是把大段的文字放在PPT上,上台之后就照念。这次课程让我改变了原来呆板的PPT内容以及讲解方式,开始尽量的减少文字内容,多放些图片,使原本严肃的学术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些,更贴近生活。在讲解方式上,我也突破了照本宣科的局限,做PPT之前,我先把相关的内容仔细揣摩、理解,融会贯通之后再选择概括性或者重要的文字内容放在PPT上,而课堂上再根据自己理解的内容进行解说和扩充。

这次的网站制作对我们也是一个挑战,我并不擅长用FrontPage软件,后来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探讨之下,我们终于制定了一个有创意的方案,以编故事的形式将我们所做的各个与酶相关的部分内容连接起来,这样形式显得活泼有趣,又减轻了学术知识造成的呆板的效果。

这次课程给了我机会去自学一些内容知识,并且把它教会给其他同学;同时,我也有机会聆听其他同学的讲解,了解我所涉及范围之外的内容。

当然,最开心的就是去安徽铜陵的铜峰公司参观了,工厂里各种高大上的机器和实验设备令我十分赞叹,工作人员的讲解以及提出的问题都非常专业,使我获益匪浅。最后也要感谢老师以及工作人员对我们的热情款待。

大一即将过去,新生研讨课也会成为过去。我很庆幸自己能够选上这门课程,了解了很多知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课程心得

 计算机系 郭仪

我很荣幸能够选上“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这门新生研讨课,虽然是之后补选上的,但还是上的特别开心。这门课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影响。

首先是这门课程的特点与众不同。这门课不是以你能学多少知识为主,而是提高我们的能力为主。首先我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自选一个主题,然后就围绕这个主题深入展开讲解。在每节课中,老师都会先给一节课的时间准备,这就要求各个组员要有明确的分工,而且也要能在短时间内查找到有用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大家。这可以说是我们一个很好地锻炼的机会。几节课下来,自学能力有所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更是有所提高。

其次就是我们和蔼可亲的老师,他每次给我们讲话的时候都面带笑容,让我感觉他是他们的亲近以至于有时候我都忘记了他是我的老师,他能跟同学们深入交谈,是我心目中的偶像。

还有就是去“铜峰”参观,那是我第一次去大型企业参观。那次参观让我感觉自己一下子就见了世面,而且也为我自己以后的工作提供一点点的基础。

最后就是收获了友谊,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与我的小伙伴们共同相互帮助,共同努力。将这门课完整地上完,我相信,参加这门课的许多同学都会感受到乐趣,都会因为自己选上这门课而骄傲。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总结

 电子 肖邦鹏

我是电子系的学生,当初选这门课是为了能在专业知识之外能够拓展我的视野,扩大我的知识面,多多了解一些自己平常可能不太会专门花时间来学习的知识,事实上这个目的确实也达到了。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这个课堂很好,老师和助教对我们课题知识的要求都是浅显明了能够普及的知识,即使是深入高端的知识,也会要求展示的同学尽量以丰富简明的形式,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听得明白,能够接受。当初选这门课的时候我还担心会不会是特别专业的课,万一在研讨的时候因为专业知识不足没有发言的能力怎么办,后来觉得是我多心了。除了在自己课题领域能够在和同学不断学习和讨论过程中获取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外,在其他小组进行课题展示的时候,我还能够多学到其他领域的的一些精华的基本的知识,这个和我选这门课的目的是完全契合的。

其次,我认为这个课堂给我一个更大的帮助是让我学到了团队协作的能力。这是个极其难得的机会,也是普通的书本普通的课堂里所学不到的。与组员一起分工寻找资料,一起做展示,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做网页……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怎么与他人相处,怎么与他人合作。就我认为,能交到其他学院的几个好朋友和学到这种团队精神,对我来说是选到这门课最大的收获。

最后,我想赞一个的是这门课的教学方式。首先讲同学按照不同课题分为若干个人数齐平的小组;每次课,第一节课用于组内讨论和展示的制作,后两节课是各小组轮流上台展示,每节课的内容层层深入。我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给人以新颖的感觉,而且是我觉得最契合大学课堂的课堂,这么做的好处在前面已经提到。还要说一点的是,学期内老师还会带我们去企业进行一次参观,理论和实践具备,真是近乎完美教学方式。

另外,再说一说我认为这个课堂的不足之处和一些建议:最主要的是对制作和展示的时间把握不好,给同学们准备的时间是第一节课,在资料没有找齐并整合之前是无法制作展示的,因此,制作展示的同学需要等到资料齐全,而这时留给同学制作的时间可能只有二十分钟,这样几乎是无法做成一个精良的展示的。因此我认为,寻找资料应该用上同学的课余时间,整合资料和制作展示用第一节课,虽然老师不是很想利用课外时间,但是一来学习知识,二来能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占的时间也不是很多,大家都会很乐意的。这样还可以避免因为制作展示的同学做不完而拓宽到后两节课,因此听不到别的同学课题的介绍,这点我就深有感触。另外就是希望老师能在每组同学展示完之后,做一个简短的知识补充和一些必要的解释,这样可以解决一些同学也解决不了的专业问题并且照顾到同学没注意到的专业知识。

总的来说,我对这门课是非常满意的,虽然是补选上的,但是我觉得我选得没错。

 

 

课堂小结

化学化工学院      黄津津

(一)新生研讨课的收获

新生研讨课不同于大学里的其他课程,并不是采用老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育方法,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讨论研究、探索,从而收获知识。它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生活化、开放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与其他课程不同,新生研讨课课堂氛围活跃,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畅所欲言,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而且,这门课程融合了化学、材料、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同时学生也是来自不同院系,让我们了解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融合。

在这门课程中,我学会了自主思考,查找资料,深入探究,培养了学习科学知识所需具备的思维方法。同时,从小组讨论中培养了合作能力,增强了与人交流的能力,结交了朋友。在制作网页的过程中学会了一项计算机技术,这应该是意料之外的一项收获吧!

(二)收获体验,品味美好

在那抬头与低头之间,晨曦与晚霞已交替错过;在不经意间,日历一页又一页的撕去。短短的八周就这样悄然逝去,不知你是否会感叹时光匆匆。

时间总是带着魔力,它教会我们铭记、教会我们遗忘、教会我们期待。最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因过去的事情而懊悔,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因为无论对与错,好与坏,这都是生活的体验,是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生命的历程就像是在水上写字,顺流而下,想回头寻觅时已找不见踪迹。过去的事,无法更改,那便向前看,不要因为自己的一念之差,与前方的美丽机会擦身而过。也许在这门课程中,在网页制作过程中,我有许许多多的不足,也有许许多多不满意,但懊恼毫无意义,在以后生活中改正即可。

当你认为吃亏时,换个方向想想,也许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是一种无法错失的美好。正所谓福祸相依,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发现曾付出的努力并非毫无价值。曾经抱怨为什么猜拳输了被迫当组长,也曾经不理解为什么以网页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但仔细想想从中我学会了承担,知晓了责任,习得了技术,这便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美好。

(三)珍惜那些突然闯进生命里的人

人生,好似一段长长的旅程,我们不断地相遇、离别;我们不断地邂逅、错失;我们不断地收获、失去……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我们永远也不知道谁将离开,也不知道谁将悄然走进。但我知道每一个来到我生命的人自有他的意义,他们教会我坚强,带给我欢笑,给予我感动。

也许只有短短几周,甚至几天的相处,但带来影响却是不可磨灭的。所以珍惜那些突然闯进我们生命中的人,即使面临分别,他们也是生命中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在文章的最后,感谢老师的奉献与教诲,感谢组员的支持与理解。谢谢你们!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期末总结

商院 张丹

当初选这门课只是抱着修够学分的心态,再加上高中时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热爱,让我成了大分子这门课程的一员。但来到这门课的第一节课就让我有些后悔自己的选择。在这里,不仅需要研究专题,还要做成一个像模像样的网站,这对于已经近一年没有接触过化学的我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但既然选择了,就不要轻易放弃。我这么告诉自己。和几个来自不同院系的小伙伴因为缘分组成了现在的队伍。商量选题时大家就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以前从未经历过这样新鲜的上课形式,大家自由讨论,激烈争辩。思想的火花在这里擦出。选题时,谁都不可避免地想要做自己想做的题,这个时候,我学会了为整体利益作出让步。组长因为没能做成他想做的题有些懊丧,但最终还是决定和我们并肩作战。没错,并肩作战,这更像是一项需要大家一起合作完成的战斗,不管结果怎样,一起坚持下去,你就获得了胜利。

期间肖邦鹏同学的加入无疑增加了我们组的实力,作为电子系的一员,他帮我们做Prezi,做网站。于是我们组内形成了很好的分工。对化学有更深入了解的组长句国栋和材料的范晨颖负责收集专业方面的材料,而对这方面懂的不是很多我和邦鹏则负责做演讲材料,如PPTPrezi等等。四个人的默契配合使得我们的工作进展的很顺利。

没错,说到现在,我真正想说的其实是这门课上的团队协作带给我的成长与进步。作为一个商学院的学生,坦白说,很专业的知识并不能很好地接受,听听其他小组成员的发言也只是记得有意思的部分,而真正收获到的却是一般课堂上没有学到的团队合作的精神与方法。在团队中你需要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也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怎样找到这两者的平衡点是一门大学问。而大分子这门课教会我的正是这些。

我很欣赏老师的教学理念,与其灌输式教给我们生硬的知识,不如让我们自己探索,自己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查找资料,学会了团结协作,学会了简单的展示性软件的使用,也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所研究的课题产生了兴趣,了解得更多。

大分子的课堂真正地做到了“研讨”二字,让我受益匪浅。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总结

生命科学学院 周格宇

 

转眼间八周就这样过去了,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这门新生研讨课也将要结束。在这短短的八周中,我收获颇丰。其中大部分不是专业知识的获取,而是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信息获取整合能力的提升。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劳厄所说:“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素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忘光后剩下的东西。”胡老师将研讨交流、分组合作、独立思考作为这门课程的核心,在我看来,正是培养我们的能力和素质,也许我们通过短短的八周无法系统地学习专业性很强的知识,但我们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的途径。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下面我就谈谈在这方面的收获与感悟。

1)兴趣与理想:我还记得助教老师用两节课时间为我们播放兰迪波许教授的最后一课,其中兰迪教授说过的一句话对我很有感触。“知道我这个讲演真正想讲的东西吗?Its not about how to achieve your dreams. Its about how to lead your life.”我们还处于大一时期,应当开阔视野,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然后投入时间精力尽可能去实现理想。

2)学科交叉:新生研讨课汇集了不同专业的同学,为了做网页,我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学会制作网页、图片的技巧。我们小组的课题是免疫蛋白,这就要求我们从化学、生命科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个过程开拓了我的眼界,也对我今后科研学习有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我还要尝试自我摸索网页制作的技巧,虽然刚开始上手有点困难,但最终还是较好地完成了分配的任务。

3)获取知识:我通过这门课,掌握了如何阅读文献的能力。要想把知识讲得深入浅出,就必须先阅读大量文献。在这个要求上,我们小组不但查找了中文文献,还进一步查阅了英文综述。这也是以后科研学习的一项必要技能。

4)交流合作:无论是科研学习还是不如社会,人际关系都至关重要。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小组组员间通过分工合作较好地以高效率完成了任务。期间,我们遇到了困难,但通过协商还是解决了。

5)表达能力:无论是平时上课介绍网页制作进度和相关专业知识背景,还是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把一段知识介绍深入浅出地在网页中诠释,都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正如某位教授所言,科研就是静下心去听大自然对你讲话,然后再用你自己的话把它表述出来。我觉得这门课程让我对这句话有了切身的体会,也许无论是做科研还是上一门新生研讨课,重要的都是静下心,把深奥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最后,总而言之,Experience is what you get when you didn't get what you wanted. 我虽然没有在这门课程中学到很多关于大分子的专业知识,但我学会了一种学习方式。这八周必成为我大学的一段宝贵经历。

 

 

新生研讨课:《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总结

生命科学学院 句国栋

 

     短短的九周课已即将结束,而它给我的感受,却如橄榄一样,越嚼越有滋味。

相较于我十二年来的经历,这门课程无疑是非常“奇怪”的:讲台上的主角不再是老师而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单位也不再是个人而变成了小组。这正是新生研讨的主旨:研讨而非传教。

我所在的小组是“天然丝蛋白——蚕丝蛛丝”。我们的工作大致由:收集资料,整理总结;制作演示,构思讨论;上台演讲,汇报进展;小组合作,制作网页等部分构成。

由于我所在的小组中成员分别来自生命科学,电子,工程应用,商学院等不同的专业,其兴趣侧重各不相同,因此也就有着不同的分工。如资料的收集整理主要由我和工程应用的范晨颖同学承担;演讲汇报一共进行了五次,其中三次由我承担,一次由商学院的张丹同学上台,另一次则由范晨颖同学完成;构思设计由组内同学共同参与策划;而最繁重的任务:演示的PPT文稿与网页制作主要有电子学院的肖邦鹏同学承担,张丹及范晨颖同学辅助完成。

由于我们只有两个主题:蚕丝和蛛丝,而它们作为两种特定的蛋白质,其结构确定而单一,且涉及领域相对狭窄,研究应用还很稀缺,故而其内容没有其他组丰富,但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对这两种天然高分子得以了解,补充了我们的知识盲区,更为珍贵的则是一种协作精神的锻炼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作为小组的组长,我要对每一位同学说一声谢谢。如果没有大家的通力合作,团结互补,是不可能完成这些工作的。

而我所收获的,又绝非仅仅关于天然丝蛋白的知识,“塑料组”,“RNA组”,“酶组”等同学精彩而丰富的讲解,更使我们的知识得以极大地拓展。正是这种“各美所美,美美与共”的共享精神使我们得以对大分子有了基本的认识。

课程对于我们另一个极大的锻炼与提升则是小组协作,通力完成的理念的培养。在小组内,每个人各出所长,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比如我对电脑知识的了解很少,但在帮助范晨颖同学制作PPT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得到了很大提高。

此外,课程对于我们与人沟通的能力,表达演讲的能力也都有极大的锻炼与启发。

课程即将结束,我们也很快就不再是“新生”,但这样的经历与收获却将是未来道路上一笔重要的财富。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期末总结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卢远

刚动笔,首先想到的就是非常荣幸能选到胡文兵老师开的“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这门新生研讨课。本来在选课的时候对于每门课都不很了解。而我完全是因为高中的时候对化学和生物比较感兴趣才选了这门课。本来以为会是一门知识讲座性质的课程,结果老师第一堂课上就让我们大吃一惊:非但不是讲座,还要让我们自己参与其中;与其说没有课本,不如说所有我们能搜集到的信息都是我们的课本。这样让我们耳目一新的形式,真是让我们鼓足了干劲。

我们小组选定的主题是“转运蛋白”。百度百科里这个词条的解释是错误的(第二节课发现这点后本门课程的所有搜索工作都放弃百度),而这个词的中文翻译和英文之间的关系真是混乱不堪(如有兴趣可以尝试百度一下“转运蛋白”、“转运体”、“transport protein”、“transporter”这四个词),这给最初的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最后我们决定每人选定一种典型的转运蛋白进行介绍。

虽说我还是组长,不过这个组长当的真是颇有些惭愧。老师组织的参观活动与学院的活动冲突未能参加,之前汇报小组工作进度也没有上台。也是由于本学期课程较多,所以最终只和大家一起确定了我们的汇报模式和网页的设计创意(分子电影节),最后做好了网页的主页。想来毕竟还有很多没有做好的地方。在组长这个职务上我的组织能力确实有很大提高。

最后说说这门课的收获。我觉得这才是大学里课程应有的模样。完全自主的学习与实践,充分的讨论。在制作网页的过程中我学着用会了Dreamweaver,尝试着看了一点HTML语言的写法,并在最后的制作过程中有了一点小小的应用,还自己学习了Python语言准备用在网页制作上(虽然后来发现所学甚浅不足以实践)。在这门课的专业方面,我不仅对我们小组所做的转运蛋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其他小组的题目也作了了解。这门课对我的帮助匪浅。

最后还是要感谢胡文兵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让我们能最终有所长进。

 

 

学习小结  高分子:从材料到生命

化学化工学院  朱子霆

这是我的最后一次新生研讨课了,因为下学期就不是新生了。当然如果我以后当了南大的教授我还可以带新生研讨课,就不是最后一次了。当然这个很有难度,因为我还要通过我们一生中最后一次在学习生活中一场筛选,也就是大学的筛选,成为它的新生的血液——教授,这是老师在第一堂课这么说的。

老师第一堂课就以电影《私人定制》为例子来形容学习生活,其中最让我铭记在心的就是:视野和体验。说实话,我一直很骄傲在学习生活中我能先人一步就了解大学的意义,那是参加化学竞赛给我的体验。那时是自己第一次与江苏省前二十名进行的较量,我了解到江苏省最顶尖的同学的水平,而且在南大的化学培训中我的视野大开,虽说是仅仅3个月,但是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明显跟原来不一样,这就是眼界开阔后的效果,所以虽然我当时是高三的学生但是我的觉悟已经是大学生水平了。在我的眼里世界是另一幅模样,我了解到世界上我知道的事情太多了,原本以为高考是全部的我在保送进南京大学后观念发生了变化,我要自己规划我的人生了,所以我开始了为了未来的学习准备。

但是我在回顾这段经历的时候,我都仅仅把他归功到自己视野的扩大,从而我有了学习知识的不竭动力。但是我从未有想过“体验“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仔细想想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如果没有自己亲身的体验,哪里来那么多刻骨铭心的感悟,从而又哪里来的视野扩大。就好比背英语单词如果不会把单词运用到平时生活中的对话,又怎么能熟记单词?

体验我觉得远远比视野重要,因为体验就会有视野的开阔。但是体验意味着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好比我们保送的学生跟其他的学生相比,我们比其他人聪明吗,即使是聪明一点也不见得聪明多少。那么我们为什么能够在竞赛中脱颖而出,是出于对化学最单纯的热爱,是因为自己未来想当化学教授目标的激励。设想如果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即使学了化学考我们竞赛的卷子也不一定有多么高的分数。前几年南大跟南京师范大学就曾经把我们考试的卷子给化学化工学院的学生做,结果分数就是我们前二十名平均分的2/3。在大学的各种活动的打扰之下,学生很难把精力完全投入到学习中。

说了这么多,这都是第一节课上老师总结学习生活的“体验”和“视野”,我由此产生的感想。那么在之后的课程中我的体会就更多了。

如果说第一节课是老师用开场白来开拓我们的视野,那么今后的学习研讨就使用体验来巩固夯实我们的视野了。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他自己的高分子网页,里面有关于塑料,橡胶,树脂等等高分子,当时里面已经有好多成品学长学姐都将其中的知识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其中的DNA演义简直就让我惊呆了。当然在惊讶过后我们也定了自己的主题,我本人喜欢机械,所以我对到分子层次的机械也感兴趣,所以我就加入了免疫小组,毕竟分子识别是免疫的生理基础。在确立了小组目标后我们就忙开了,因为最后要交上自己的网页,所以我们在开始就确立了网页的分工,而且为了让我们的网页具有更好的可读性我们选取了火影忍者这个动漫来配合知识的讲解,因为我们觉得免疫的抗体就像忍者一样奋不顾身。而且我们为了让场景符合实验室,我们选取了大蛇丸这个在动漫中有高超试验技术的人来连接网页情节。在制作网页之余我们还进行资料的收集,当然,我们组长的看法是要讲的知识难一点,但是难并不意味着可读性的降低,难并不是来讲一大堆专业术语让你听不懂,而是要把一大堆你所不懂的东西给你讲懂。所以为了讲懂分子识别的化学基础,我把大二的有机教材邢其毅的那本书又重新拾了回来,通过自己的整理将分子识别进行系统的整理,然后到讲台上与大家进行交流。在大家的提问中不断获取灵感和巩固自己的知识。

在上竞赛的时候,南京大学的有机老师吴琳曾经问过我们一个问题:“上了大学你会获得什么?”当时有人回答说是知识。然后吴老师跟我们讲了这样一段话:“上了大学并不是来学知识的,而是要学会如何获得知识,图书馆那么多的知识,我们是没有精力学习的,而且等你们上了社会,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你们更不可能了解所有的知识,所以学习知识并不是上了大学你所学习到的东西,反而如何获得知识和知识的处理才是你们要学会的东西因为你不可能有一个图书馆的知识,但是有一个图书馆你就要知道如何运用它。”

我觉得新生研讨课就是在培养我们这种技能,在这个课上我们没有自己的课本,人也很少所以老师能够充分照顾到每个同学。原来我们接受的知识的方式就是老师在上面灌输的讲座式教学方法,而这个课上老师只是引路人,只负责将我们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主动讨论,合作,启发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了解到学习科学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探究精神,培养创新合作精神。这些是在平时的课程中学不到的东西。

写了这么多,其实要说的还有很多比如说在这堂课中我们还学会了制作网页,结识了好多其他学科的同学,但是都离不开“体验”和“视野”这两个词。

相信每一个上过研讨课的同学都有同样的感受,我觉得这堂课唯一的不足就是——新生研讨课太少了,选中的几率太低,如果每一位同学都能够选上这门课,相信大家都能够了解大学学习的本质,从而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从而让南京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研讨课课程总结

                                                                                                 化学化工学院  甘德璇

  在上胡老师的研讨课之前,我以为研讨课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相关知识,而后同学们再进行讨论;基础学科的研讨课容易产生一个问题,比如大一上学期我上的化学与材料研讨课,老师讲授的知识比较深,同学们知识储备不够,讨论起来比较困难;上了胡老师的研讨课,我的想法有所改变。

  上这门研讨课,胡老师并不传授关于高分子的知识(选这门研讨课的最初原因是希望对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有所帮助),而是让同学们自行组队,并选择一个与高分子有关的课题进行探讨,在课堂上用ppt展示,最后制作网站展示。丁组长发现我是化院的后迅速拉我入伙(哈哈其实leader才是发挥最大作用的人,在这个组里我认识了三个友爱的小伙伴,最后去企业参观我们组是唯一一个全体组员都参加的组~)。我们组选择的是塑料,塑料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选择这个课题可以比较好地由浅到深介绍塑料的起源、发展、应用、展望等,做一些科普,而不是单纯讲比较纯科学的东西,而且我们是以一个家族的传代为线索来讲述塑料的发展,最后证明这个方法很好。我认为研讨课就需要更多这样的科普。

  在制作网站上,我们遇到不少困难,首先是对制作网站的软件陌生,耗费很多时间最后还是决定用FrontPage来制作。在制作过程中,由于与学长学姐之前制作的关于塑料的网站无法协调,又决定重新选题,而重新选题必定导致内容比原来少许。为了让内容丰富我们决定插入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这也让科普有趣一些。总之花了好长时间,在去铜陵的车上还在制作,这对我们是一种锻炼。

  去铜陵铜丰企业参观让我感触良多,特别是胡老师与企业领导的交流。之前我以为化学研究项目投入企业生产挺简单的,相当于把工厂变成一个大实验室;但是,企业生产的领导提出了许多生产高分子薄膜过程中的问题,这些都是实验室制备没有的。一个项目投入实际生产还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就比如说生产聚丙烯薄膜的拉伸过程,就很复杂,而在实验室,制备聚丙烯并不是什么难事。实地参观企业确实对学习有很大帮助。

  大一生活还剩半学期,而我的新生研讨课也结束了,对这门结束的课程有一种不舍,虽然都在仙林,可是和其他三个组员见面的机会恐怕很少了吧~很荣幸能选上这门课,也很荣幸能和三个小伙伴一起快乐滴学习玩耍。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 课程小结

生命科学学院 张孟源

    选到一门通识课是很令人高兴的时候,而有幸选到胡文兵老师开设的这样一门优秀的通识课无疑是一件更令人高兴的事情。区别于平常的上课,在胡老师的课上,学生是完全自主的选择学习的方向和内容,老师只凭借丰富的经验指导学生们的学习,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新奇、高效的学习方式。

    在第一次课上,胡文兵老师阐述了他心目中的研讨课堂教学模式和一流大学应有的风格,并且他也把这种风格延续到了每一次课堂当中。当我们讲完自己PPT上的内容,老师和助教总是鼓励我们提出一些问题与意见,鼓励我们批判性地听、积极地思考、有选择地吸收。经过这样的过程,我们不仅能在自己并不了解的领域有所收获,还能够在已经了解的知识里有新的发现。

    在选题的时候,我选择了制作RNA部分。本以为自己的知识做一个科普网站已经足够,但在制作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既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在表述上还有很大欠缺,逻辑上也并不完善。组内分工后,我负责了RNA发现史和RNA故事的资料搜集。搜集的过程中,我一方面尝试系统整理了RNA的种类和功能,按自己的理解做了分类,另一方面,我也为RNA发现史上一位位伟大人物的智慧所深深触动。科学家在一片未知的荒芜上沟通自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他们用思想的火花照亮了人类的生活,也让我们能够系统、深入地了解自己与环境。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拥有着推翻一个又一个自己原来深信不疑的范式的勇气,不断修正、完善着整个生命科学的领域。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我有幸和计科的张琴、化学院的童华钰、生科院的刘瀚鸿分在了一组。在与他们的合作中,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在与组员的沟通中,我们不断地推陈出新,提出新观点、新方案、新创意,这种不同院系同学间思维的碰撞,让我感受到跨学科交流的魅力,也让我感受到了化学系同学深入的分析,计科同学严密的逻辑,受益良多。

    在制作的过程里,老师和助教也给了我们很多建议。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深入独到的眼光,让老师能够高屋建瓴地分析问题,让我们少走了许多歪路。记得我在支教的时候有人对我说:“短期支教在于支,而长期支教在于教。你参加短期支教的时候,收获更多的不是孩子,而是你自己”。我想科普也是如此,在这个领域我们是不折不扣的菜鸟,尽管有着老师的帮助,但我们作出的成果仍旧显得粗陋不堪,对于中学生的帮助恐怕也有限。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最大的还是我们自己,我们学会了批判思考、处理信息、团队合作还有科研精神,但却无法将这些内容在网站中一一表达。我们能够给别人的,比起我们自己得到的,要少的太多。希望以后的同学们能够在我们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成果。学长在这里表示对你们先表达诚挚的感谢,希望你们也能够有所收获,谢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