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按: 翻转课堂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潮流。这学期的课程学习算是给同学们一个尝试。每一步成长都是艰难的,努力付出与体验感悟成正比,我们的课程就有这样的效果。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电子学院 胡涛

当我们跨入大学校门时,就已经告别稚嫩与青涩,渐渐步入成熟。经历了成人礼,意味着形式上的成熟,而真正心理上的成熟,并非如此简单。为什么把大学作为分界点呢,一个是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积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习、生活以及心态上的转变。

首先是生活上需要独立,从基本的温饱,到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大学之前我们大部分人还是依赖于父母,或是学校的管理规范,而在大学,这样的大树不存在了,我们需要亲自感受这一切。尼采说人生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狮子,把被动转变为主动,一切由我主动争取,把“我应该”变成“我要”,主动担负起人生的责任;婴儿,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大学之前的我们,就像骆驼,被动的接受;而在迈入大学之后,生活需要自理,如何过好一种精致的生活是要一定的技术的。

其实最明显的区别是学习上的。之前的学习以老师教导,父母监督为主,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像狮子一样自己主动要求学习,真正热爱学习的。我们的脑海里充盈着的是完成作业,考试以及如何取得一个好成绩,至于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很少有人会思考。事实上,大一的绝大多数课程的学习还是与之前相似的。有各种学识渊博的教授讲师,不遗余力的为我们灌输知识,而这些书本上都有。很高兴这学期选了胡老师的“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的课程。这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它摆脱了课本的束缚,更加灵活和自由,把老师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在这里,我们分成四人的小组,选定一个关于大分子的主题进行深度理解和学习,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完善信息,并将其进行整理加工,每一位小组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其中,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当众呈现自己搜集的成果。其间是需要团队合作的,尤其是制作网站的环节。而在合作中,思维碰撞出灿烂的火花,而争论也必然存在,如何在分歧中达到统一成为了一个新的考验。这正是我们现有的学习生涯中所缺少的一部分,自主学习,自我激励,在探索中学习、交流、合作与表达,这也可以说是这门课给我带来的一点收获吧。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医学-临床医学 付东生

本学期有幸选修了胡文兵老师开设的研讨课《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由于之前从来没有过上研讨课的经历,一开始心里面是有几分忐忑的,但是随着课程的进展,我对这堂课的了解加深,我渐渐喜欢上了这门课,不仅是喜欢课上自由活跃的氛围,课后大家激烈的讨论,互相之间的帮助与共同进步也同样让人觉得振奋。

最初选这门课是因为对化学的兴趣,对于大分子我其实知之甚少,所以在第一堂课上,我与其他三位组员都是因为没有决定好要做的方向而被分到了一起,可能也是因此,我们小组成员之间相处得非常愉快(经常会说一些与课程不相关的话题)。我们小组选择的方向是“植物纤维”,这个主题其实是用类似抽签一样的方式决定的,除此之外我们还用掷骰子的方法选定了陈浩为组长,虽然我们在这些方面都很随便,但是在网页制作的过程中,大家都非常的投入。陈浩每一周都会为我们分配好任务,以至于我们不会手忙脚乱,从他身上我也学到了如何领导小组成员完成工作。王尤佳是一个标准的文科生,她永远有用不完的奇思妙想,而且文字功底深厚,小组的文案由她肩挑大梁。刘小睿来自化学院,小组唯一来自对口专业的人,她的专业知识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植物纤维这个课题最初也是由她提出。陈浩发现我能熟练的运用各个搜索引擎,以及我对知网等网站都有过使用的经验,所以给了我查找资料的任务(也让我明白身为领导者要有能发现手下成员的优点的能力)。

这堂课给我最大的影响是让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意义,或许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只做了一些简单的工作,可是看到最后的成果时都会大吃一惊。伟大的成就都是由一些微小的工作组成的,团队的意义就是将微小的工作分配到个人身上,发挥出每个人的长处,从而做出结果来。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艺霖

         那么多节课,我从老师所讲的东西中只听得两个字——眼界。大学的生活取向,除了本身的目标和已经养成的习惯之外,另一点,我想,就是眼界了。某种程度上,眼界的层次可以决定成就的层次。同样在大学,为何有的人可以平地起飞,平步青云,而有的人一事无成,最终只混得一纸文凭就草草就业?眼界,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自己。

          曾经记得一篇文章中这样写——一个人的见识和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圆内是你所了解和知道的,圆之外是你所不了解的,陌生的。你本身的圆越大,圆的边界越大,你所接触到的未知就越多。你本身的圆越小,圆的边界也就越小,你接触到的未知也就少。换言之,一个人知识越丰富,他的知识边界就越广阔,眼界就越广阔,就更加知道自己的不知。这里说不知不等同于无知,对自己无知的无知才是真的无知。

           回到本门课程中来,课程名称是: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但是可曾想过,是否有人想过,哦,我不是学化学的,我不搞材料,那这个课我就不选了。这也许就算是失去一次拓展自己边界的机会了吧?事实上,来参加课程的同学,大部分并不是化学本专业的。我本人也是抱着一个感兴趣的心态来选择的这门课,并且能接触到优秀的同学和这么牛的老师,我的心里还是感觉相当的值得。也许过了一个月两个月,上课学到的一些知识忘了,但是最起码我感觉,我的见识得到了拓展。我知道了学术达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我了解了成功者的心态是怎样的。我体验到了新的学习模式。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在拓展我的“圆”吗。我看过一个说法,人的知识应该像一条正态分布曲线,在自己专业的地方高,从专业两边开去逐渐减少,愈宽愈好。但我想,也许更好的是,如果在你的知识分布曲线上有多个峰,那就更好了。搞好本门专业,根据兴趣发展多项技能,课外知识广泛涉猎,这条路通向人生赢家。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软院 - 软件工程 郭逢源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 这门课是我第一次接触的研讨课,课上时间老师安排了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分为多个小组进行讨论,我选择了大分子与人造器官这个方向,因为我对大分子材料如何在人造器官中发挥作用以及它的应用十分感兴趣。

我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作为组长分配了小组的学习任务,参与了资料的搜寻,了解到了大分子材料与人造器官的发展历史,并且规划了科普网站的结构,分配小组成员收集素材并整合,完成之前学长学姐“植物大战僵尸”科普网页的补充。

在这门课上我体会到了研讨课的魅力,研讨课即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收集资料,自主交流,自主讨论,获取知识提升的一个过程。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数理科学类 卞响

在为期8周、每周3个课时的这门研讨课课堂上,我觉得我学到了很多在其他课程上没有学到的东西。即使看似没有老师的直接教导和灌输知识,我们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自己查询资料、制作每次的汇报PPT和最终网页,收获了个人自主探索的成长。

在本次小组合作中,我主要负责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网页的建设和补充提出了主要的思路并参与了一部分网页的制作。

在本次合作中,我通过自己的查询和汇报掌握了关于生物医学高分子的基本知识和人造器官的发展历史(可能是因为我主要负责查询人造器官历史部分的资料)。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化学与生命科学类 王纵横

其实在刚入学的时候,学长就向我推荐过新生研讨课。研讨课只对大一学生开课,上学期的时候又没有选到研讨课,所以下学期选到的时候着实是有些期待的。如今半个学期即将过去,课程也接近尾声,时间虽短,却让我有不少新的收获与感受。

首先是在实际的知识方面的收获。与同学小组讨论后,确定分工,主动搜集资料,了解相关知识的过程,在积累中使我逐渐加深对所选主题的理解,虽然并不甚深入,但亦足以拓宽视野;每节课的汇报尽管短小,但也能让我了解前沿科技;时隔多年重拾制作网页的技能,也是在课程中得到的锻炼。

最重要的,还是在课程中获得的主动学习的体验。研讨课的主动学习的方式与其他灌输式的上课方式相比,给人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是比较轻松,让我切实感受到获取知识的愉悦的。主动学习的过程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通过更多的途径来获取需要的知识,可以让我理解得更深入,有更充足的动力学习。比如搜索论文、视频,都是不局限于书本的学习。

老师有两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不一样的体验”,我想,这种体验,我确实感受到了。另一句是“真正的学习不是在课堂上,获取知识也不仅仅是通过教科书”,通过研讨课的学习,我也亲身体会到了这一点。我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学习已经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也会在以后更多地以好奇的态度去学习新的知识,这样,应该会有更好的效果。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化学与生命科学大类 张昊昱

虽然仅仅只有六周六次课的学习时间但这门课所带给我的收获或许要更超过某些贯穿整个学期甚至贯穿两三个学期的那些课程。

刚开始我只是因为刚好在这个时间点有空,而这门课又正好与我所选择的专业有所契合听起来还挺有趣的我才选择了这门课。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门课并没有抱太多的期待,毕竟之前我有听说过一种说法是:大一的研讨课其实还是老师在上面讲,真正的讨论时间是很少的。让我没想到的是第一节课老师讲完概论便开始让我们分组进行讨论学习,并且以后每周的课都成为讨论以及展示时间。不得不说这还是让我很激动的。在分组的时候老师说尽量不要同专业的同学分在一组,但我对于当时同学提出的功能树脂还是很有兴趣的,于是还是举起了手,所幸最后得到了老师的理解。

讨论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了,这跟以前初高中时的分组讨论或者是分组作业有着本质不同,毕竟以前都是有格式,是很死板的东西。而现在我们所拿到的只有一个题目,其余的都是自由发挥环节了。从分析前辈工作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到小组讨论分工再到网上查找资源,这无疑都是在为自己日后将接触到的正式的项目打下基础。通过团队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的生产学习过程中无疑是锻炼了我的自学能力,能让我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思维之间的碰撞也使我有了更广泛而不是那么片面的看法。如何将晦涩难懂的内容做得轻松愉悦,使大学生专业课的内容变成对初高中生的科普内容也可以说是一大挑战了。有些内容(比如费米子等内容)我甚至都搞不太清楚,又如何介绍给他人呢?这便需要一些“特殊”的技巧,也有助于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还有在关于PPT、网页以及分工的讨论中我都能学到如何做事更有逻辑性与如何做到言简意赅拥有更高效率,同时也使得我培养出了批判性思维,看待事物不再片面。

这次分组也可以说是一个交友的过程。我们小组中包括我有三个人在上课前都在做大学化学实验。趁着上课前或者下课后互相讨论做白天实验的心得感悟也可以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了,能找到人一起分享实验中的成败得失也可以说是一大幸事了。这个学期的课程有点多,再加上白天刚做了一天的大化实验,在晚上的课中总难免有些放松,平时的所花费的时间也不算太多。如果能有更充裕的时间我相信能从这门课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由于平时时间较少,若不是有老师的提醒我大概是不会或者要过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才能知道中科大毕业的曹原前辈年仅21岁就因为发现了石墨烯的超导效应而连发三篇nature闻名海内外。我现在19岁,两年后我又能做到哪一步呢?这对我来说也可以说是一种激励吧。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工科试验班王子豪

当时选这个课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上学期并没有选到研讨课,所以我很想体验一下;二是个人来说还是比较喜欢学习理科知识。所以就选了这样一门课,并幸运的中了。

当真正上了这门课,我发现这和我想象的完全不同。我原本以为是老师在讲桌上讲一些比较深奥难懂的知识,没想到这门课大部分是要我们自己来讲的。老师只是在一些大方向上引导,更多的是在思想层面对同学进行启发,而我也在胡老师的谆谆教导下认识到了许多自己的不足,确定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首先,作为大学生,我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少了约束既有了接触更广阔知识的平台,也带给我们更大的挑战,这代表着我们必须要以一种新的态度面对我们的大学生活。大学的学习不再是老师讲授知识的“填鸭式”学习,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去花大气力去找别人懒得去找的资料,去自学别人不愿学的技能。一个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培养。

其次,一个团队所能完成的远比一个人多,并完成得更好。只要合理分工并且每个人都能完成自己的那部分,一个团队可以完成不可想象的事。正如这个网页的制作,如果没有同学去找各种论文资料,如果没有同学制作网页架构,如果没有同学设计网页风格,这个任务我们不可能漂亮得完成。

这大概就是我上这个课收获到的最重要的东西,谢谢胡老师!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化学与生命科学类 包露茹

  转眼间“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这门研讨课已经接近尾声,回顾过去的八周,应该说我从这门课中收获颇丰。

  我来自化学与生命科学大类,选择的专业分流方向也是化学,在大一刚刚入学时拔尖计划的面试中我曾经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请说出化学领域你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而我给出的答案就是高分子材料方向,而这一学期选择这门课,也是出于加深对高分子领域了解,对确立自己未来可能参与研究的领域提供帮助的目的。

  其实上学期我就参加过“化学与生命”新生导学课的学习,在课上老师主要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化学、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成果,我们的确学到了一些知识,但却与我预想中的“研”与“讨”不甚统一。但在大分子研讨课上,老师给每个小组一个研究课题,通过我们自己在课下查找、整理资料,课堂讨论、成果展示以及最后的制作科普网页,让我们迅速对一个可能之前完全不了解的领域有了概括的了解,我觉得这种课堂形式相比传统课堂可能更容易激发我们的积极性去主动学习。

  我们小组选定的课题是“抗菌塑料”,因为老师说这个课题是之前没有小组做过的,所以一开始我们都对切入方向有些摸不着头脑。于是课下我从知网上找到了几篇有关抗菌塑料的论文,在掌握了一些关于抗菌塑料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迅速找到了介绍抗菌塑料的切入方向。在课堂展示中我负责介绍抗菌塑料的评价标准,但遗憾的是我认为我在展示ppt的过程中不够生动和放松自如,看上去大家并没有对我所介绍的内容很感兴趣,在看到其他同学展示ppt的过程中,我更体会到自己在课堂展示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最后几堂课上,我们小组都在讨论最后的网页制作,这一部分我们的组长,来自电子学院的胡涛首先完成了整个故事大纲的创作,也是我们网页的主干部分。我们选择在故事中出现的“秘籍”里面插入我们在之前所搜集到的资料,在最后的网页制作中我们借鉴了一些网页模版来帮助我们完成网页,最后的成果虽然稚嫩,但也让我们产生了很大的成就感。

  可以说在这门研讨课上我尝试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主动了解抗菌塑料,第一次学习制作网页,在每一次课上和课下的讨论中,我都感受到了和组员之间思维碰撞的乐趣。记得老师曾讲到他在大学期间选修了很多门不同学科的课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启示我:不要囿于自己的学科领域,更不要轻易地给自己设限,应该把握好大学里丰富的资源,去涉足不同的领域,去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或许就能挖掘出自己新的潜质和兴趣。选择了这门课程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正确的决定,最后感谢陪伴了我八周的老师与组员,希望这门研讨课能越办越好!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化学与生命科学类 戴昊天

本学期选修这门材料课程,半个学期过去,课程也接近了尾声,我也从这门课程里学到了许多。

这门课程与其他的课程大有不同,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从课程伊始便给了所有人一个任务和一个团队。贯穿这半个学期始终的就是为了完善网站的不断努力和与陌生组员的磨合到合作。每周的课时就是展示进度交流的时间。这在给了大家一个目标的同时也鞭策了各位不能偷懒。这半个学期,材料课的任务一直是每个组员需要担心的事项,只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才能将必修课之余的时间充分利用,做出满意的结果。

这种特别的上课方式让我受益良多。原本选择通识课只是奔着学分去,但这门课让我打消了水过去的念头。任务驱动型的课堂驱使我去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材料,并尽可能通俗易懂地介绍给大家。这无疑比传统授课具有更好的效果。除此以外,这样的课堂充分锻炼了我的协作技能与自学能力,也给了我们大量presentation的机会,这是我们进入大学以后迫切需要的锻炼机会。这些知识之外的收获也是选修通识课最大的意义所在,也是老师始终对我们强调的。

在上半学期的忙碌之余研究感兴趣的材料是一种难忘的体验,课堂的形式亦令我在许多方面受益匪浅。希望这一类课程可以越来越多,让我们在自主学习中锻炼能力,丰富通识课程的选择。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化学和生命科学类 陈奇洲

选课的时候,舍友都劝说我这学期课这么,最好别选研讨课,但我还是想选一节研讨课感受一下。跟大多数人一样,在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只是想这个课可能最多让我们做一个pre,结束时交一个论文。

然而事实总是出人意料。

上课的第一天我就迟到了(尴尬),坐在了最前面。在接下来的听课过程中,老师先跟我们讲了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其实我当时听得就觉得这更像是一节思修课),然后便讲了之后的安排,最后就直接让我们分组了。突如其来的分组让我措手不及,当大多数人都分完了之后,只剩下几个迷茫的人(包括我)被分到了一个小组。老师问我们做什么,我们毫无头绪,在网络上漫无边际的搜索时,无意中发现了4D打印,于是就决定了做这个。一系列的巧合,造就了我们这个4D打印小组。

半个学期的时间,这门课也到了尾声,谈到收获,最大的可能并不是关于高分子或者4D打印,而是如何进行分工合作。

总的来说,这门课并不像其他课那样,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赋予我们自主学习的机会;这种形式对于初入大学的我们而言,无疑是陌生的,因此如果你无法真正对你所选择的课题产生兴趣,那这节课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你的累赘,而不会是一个体验的机会。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数理科学类 俞金阳

         这次的研讨课是我第一次碰到的这种类型的课,在这种没有老师的课堂上我学会了很多之前在有老师的课堂上学不会的事:与同组的人交流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学习自己不会的或是尚未接触的;上台向大家介绍自己小组的成果和进展,以及接下来的目标;学习使用了部分软件,自己制作了部分网页中用到的图片,学会了在各个网站上寻找所需的资料。

         除了这些,我觉得我锁学会的最重要的还是在这样子的环境里如何与有共同目的的陌生人们形成小组,并与其合作,明确分工,达成我们都想做到的事。这种不能在传统的课堂上培养的技能才是最重要的。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工科试验班 罗军

   在刚看到这门新生研讨课的名字“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的时候,我是把它当成了大分子领域的一门通过教授的讲解去让我们体会大分子世界的发展,神奇和应用的研讨课。但在我上完第一节研讨课后,我就体会到了这门课的与众不同。

   首先,这确实是介绍大分子的新生研讨课,但是却不是主要由教授照本宣科或介绍的。胡教授在第一节课就和我们说这是一节不一样的研讨课,因为这门课主要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合作交流,分享成果,展示自己的平台。胡教授说大学教师应该给学生激励,启发,教学相长。并且胡教授一直坚持给我们介绍最新最热的大分子科学前沿,鼓励我们去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方向。在每堂课上都留下足够的时间给我们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培养我们的小组合作,分工学习的能力。而这些是都在其他课上无法给我们的训练,这些能力不仅在大学学习中十分重要,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也同样无法替代。

   在经过几个星期的学习后,我感觉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并且更勇于表达自己,更倾向于自主学习,锻炼了学习能力。这些能力毫无疑问会使我受益终生。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化学与生命科学类 刘小睿

半学期的课程接近尾声,回顾这几周的课程,如果说这门课给我最重要的印象是什么,应该说是“自主”二字。作为化学专业的学生,我抱着学习化学的目的选了这门课,却发现老师所教的,是学习方法,而非化学知识。在课堂上,主要的时间是交给学生的,我们自己查阅整理资料,设计制作网站,在小组中与同学分工合作,这一过程不仅学到知识,还收获了更为重要的自主学习的方法,也许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我们小组选择了植物纤维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以网易云音乐网站的形式将几种植物纤维编成歌曲放入其中。我所负责的是植物纤维生长及结构等较为专业的资料的收集整理及部分歌词的编写,在这一过程中,我了解了有关植物纤维的知识,更培养了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很幸运参加了这门课程,我也希望我能够将在这里学到的学习方法带到以后的学习中去,不辜负曾为其付出的努力。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商学院 王尤佳

想起自己一开始选这门课,是因为想挑战一下自己。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一个文科生,虽然化学还不错,但确实在理科的思维方面很弱。选这门课,是想来看看理科的大学老师是怎样上课的,理科的学习思维又与文科有什么区别。

但老师却给了我一个惊喜,不是我本来以为的授课模式,这门课,着重在“探索”。从第一节课,老师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些大学学习的方法与理念,而在短短的几节课里,我感受最深的,是“主动性”与“自学”。在大学里,已经不再是高中灌输式的教育,这门课程也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老师鼓励我们自己摸索,从零基础的知识学习开始,到以网页制作的方式把我们自学到的东西进行简单明了的“输出”。我一开始并不理解为什么网页要设计成给中学生看,但在我自学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这一设计的用心:一方面,这给我们的自学降低了难度,即使是像我这样的文科生也可以自己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另一方面,把知识用简单的方式讲出来,比复制粘贴论文要更加难。

通过这门课程,我接触到了一些我原本可能完全不会接触的知识。我们小组做的方向是植物纤维,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原来现在还有这么多新的植物纤维,比如我重点做过ppt的菠萝纤维和香蕉纤维,我了解到植物纤维的不同分类,我也知道了植物纤维的一些制成方法。在构思如何制作网页时,联想到目标人群是中学生,网页一定要有趣,简单,我提出把网页做成音乐专辑的样子,给每种纤维写下歌词。在制作网页的过程中,我却发现写歌词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一方面,为了有韵律性,我会选择一首歌,然后把里面的歌词按照韵律替换成我自己写的歌词,另一方面,把多方面的知识有节奏有韵律的写成歌词,实在不是一件易事,毕竟创造性的活动本身,就比复制性的要难得多。

感谢这门课程,让我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它告诉我另一条学习的路径,那就是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与自己的探索去学习。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匡亚明学院  俞静

很开心能选到大分子这门课,学到了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课外知识。我参与了抗菌塑料小组的网站制作,并负责找关于抗菌塑料发展前景方面的资料。

这门课程超出我的预料,虽然时间很短,但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首先它要求我们团队合作,具有团队意识。其次还有帮助我们学会了网页制作。最后我觉得这门课最大的好处就是很自由,我可以选择我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这样有利于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老师也很亲切,给了我们很多锻炼的机会。

希望有机会还能再选到这样的课程!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外国语学院朝鲜语系 夏逸宁

很幸运能选中这门研讨课,当时选课的时候在米课上看到了这门研讨课,得知会带领学生参观工厂,又是我一直很喜欢的有关生化有关大分子材料方面的课,结课时间也很早,便选了这门课。八周的时间转瞬即逝,当时一心想选结课早的课,但这门研讨课却让我格外不舍。

还记得第一节课的时候很紧张,虽然我高中是理科生,最喜欢的学科一直是生物和化学,但毕竟我大学学习的是外语,签到的时候看见班里的同学大部分都是理科院系,很担心自己完全听不懂跟不上这门课。这是我选上的第一门研讨课,应该也是唯一一门研讨课了。课堂一开始胡老师就告诉我们这应该是我们在大学甚至是整个人生之中唯一一次上这种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的课,也确实是这样的,虽然我只上过这一门研讨课,听同学说他们的研讨课实际上也是主要由老师在授课。比起其他的课程大量灌输知识来说,我认为这堂课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各种能力:自学的能力、学会teamwork、学做presentation、学习制作网页……正如胡老师所说,这门课,更看重的是体验,这是一门体验课,让我们体验到了完全不一样的课堂,完全不一样的作业,完全不一样的学习方法。

我认为这门课最大的特点便是给予学生极高的自由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学到很多很多,不感兴趣的同学做一次ppt同样也可以水过去这门课。刚开始接触到这种学习模式的时候,很担心能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几节课过后很快便体会到这样上课的好处。相比起老师授课的方式,这种课堂模式能让我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们组的选题是“形状记忆高分子与4D”,最初的时候组长定下来这个题目确实让我感到压力山大,我自己可能都弄不明白的东西,还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给初高中生,让他们能够听懂。

课下我们分工查阅资料,我负责的是4D打印地应用与前景,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这一块内容。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很好地提升了我的自学能力,甚至还温习了一下高中学的有机化学(很长一段时间不接触刚开始都有些看不懂有机物地化学式表达了),因为要给中学生讲,所以我还特意找了两个视频,刚开始这两个视频一直下不下来,我灵机一动,学习了一个录制屏幕的软件,将两个视频录了下来,我觉得自学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光能学到你想要了解的知识,还能学到很多能力,例如我便学到了视频的录制和制作,这个小技术以后可能会给我很大的帮助。

课堂上讨论时间我们组主要是互相交流各自查的资料,主要是提出一些自己看不懂的地方,组员帮忙解答,毕竟我们组有一个化生大佬。这一周负责做ppt的那个人会把ppt提前做好,小组内先检查是否有无错误,在提出一些自己的改进建议。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做ppt的能力真的很重要!字体,文字内容多少,图片,甚至是背景颜色等等都会对你的ppt阅读产生影响,即使我初中高中经常做ppt到现在已经得心应手,仍被老师指出了一处不足,将来进入职场,汇报工作等等都需要做ppt,大学时一定要掌握这门技能。汇报时间我认为收获主要有两点:第一点自然是上台汇报,研讨课最大的特点便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台做pre,我是一个有些内向的人,这种环节实际上是我比较头疼的,课下的时候我认真把ppt读了好几遍,上台之前还有些紧张,但站到讲台上之后,看到老师鼓励的眼神(老师真的超级和蔼可亲),顿时觉得放松了,之后很顺利地做完了pre。大学还是应该多把握这种在台上讲话的机会,每一次都是对自己的能力的锻炼,上去的多了之后,自然会变的自信起来。通过其他小组的汇报,也能学到很多知识,例如人造器官的发展历程和应用前景,以及植物纤维的应用等等(第一次听说还有菠萝纤维),即使所有的知识不能都记住,知识面也拓宽了许多。不仅仅学科上的知识,其他小组的ppt制作方式,汇报方式等等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甚至我们组的小组分工借鉴了一部分其他小组的分工模式。

除了小组汇报展示以外,胡老师还利用课堂时间给我们看了“兰迪波许教授的最后一课”,可以说这个视频给我带来了很深的触动。“我们不能决定人生拿到什么牌,但我们能决定如何打好手上的牌。”看着兰迪波许教授在讲述自己孩童时代的故事,我不由自主的就想到了自己,当别人在一步一步朝着目标迈进的时候,我却总是想着偷懒,偷懒的同时又一味的埋怨社会不公平,但事实上,这都是借口,我只是没有把目标付诸于实践而已。看了兰迪波许教授的最后一课,我知道了将来应该怎样做,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这门课的一个特色便是要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网页,受之前学姐学长“海绵宝宝变形记”的启发,我提出了主题可以定为Tom猫与4D打印,因为Tom猫也是可以变形的,以故事的形式引入,更容易让中学生接受,最终我们组决定采纳我的想法,我们网页的主题定为Tom猫,分为五个部分,用TomJerry小故事连接每一部分,既生动又有条理,由于我们组都不会做网页,所以每个人都利用这次机会学习了网页制作这一个小技能。

八周的时间很快便过去了,这应该是结课最早的一门课,但也是带给我收获最大的一门课,知识层面的丰富还只是次要的,更为重要的则是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体验会使人受益终生。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商学院 陈浩

我一直认为,化学是一门极为有趣的学科。从初三开始真正接触化学,到高中选修理化成为一名理科生,再到后来参加数理化三项竞赛,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始终都是化学的学习。还记得当初抽空花几天时间背完了元素周期表,一遍又一遍地确认各个副族元素化合物的颜色,时不时查阅有机反应的机理,纠结着是否是亲核反应,被层出不穷的催化剂弄得头晕脑胀,花了很长时间才记住电极反应中求电压的公式到底是氧化除以还原还是恰恰相反。Lewis酸的定义我已经忘记,但酸碱质子理论的名字我不会忘记,晶胞特点给材料性质带来的影响我也不会忘记。

时常与主修物理竞赛的同学调侃:谈到物理,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这些不修边幅的科学家,但是我们化学的代表人物是鲍林这样的“贵族”学者。虽然进入了商学院,由于专业方向的关系,将来的生活或许会距离化学越来越远,但是我始终都记得,有这样一门自然科学,它不像数理那样周密严谨,却要求我们学会“诡辩”和逆向思维,它教会我符合事实的模型完全可能不止一种: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还记得最后化竞省级决赛考试时题目出乎意料,忐忑许久还是拿到省级一等奖的欣喜。我高一的同桌取得了国家级一等奖,他在qq上用的个性签名是“Burning, Chemistry!”,正是那段岁月的写照,以至于高考时看到化学试题中补充介绍的超纲内容,我都会心一笑:早就学过,难度不过如此。

所以,为了缅怀那段燃烧的时光,我选报了这门课,想要再体验一下在知识海洋里徜徉的滋味,但有些墙壁终究是难以打破的,研讨课是面向全校学生的,不会讲述太多学术性的知识。坦白说,起初的确有些失望,但进入小组以后,四个人抽签选中了我作为组长。这隐隐带给我一种宿命的感觉,仿佛这是我对化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原本不太喜欢和别人分工合作的我,也开始乐于和组员们交谈讨论,致力于让项目呈现得更好。

因为组员们都比较忙,并且都没有制作网页的经历,所以我作为组长自然就接下了确定框架和学习制作网页的任务,同时负责将构想转化为方案,按照各位同学的学科特长分配组员的任务,还要整合一些资料,撰写大部分介绍性的文字。这个过程确实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要用到大量的图片编辑,我还花了一个下午专门研究PS的使用方法。因为缺乏制作经验,常常是做好网页感到不太合适又删掉重新再做,尽管最后呈现出来的形式仍然不尽如人意,比较粗陋简单,但已经是有限时间内能做出的较好成果了。在确定主题的时候,我本来并没有介绍植物纤维的打算,只是在投票时出现了一些失误,导致它最终成为唯一全票通过的主题。虽然有一些波折,但实际做起来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差。

总的来说,虽然和想象中有一些出入,但这门研讨课的确在不同的意义上极大地锻炼了我的能力,包括沟通、应变、合作、领导等等,以及简单的像图片处理、网页制作这样的技能。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我度过了十分充实的时光,也拓展了人脉,为在大学里进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可以说收获颇丰。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匡亚明学院 张琳钰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收获,大概就是学会利用各种渠道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还有,在不长的几周里,我欣赏了很多用心制作的PPT。作为电脑小白,我虽然认真制作了自己负责的PPT,但是和做得很好的人比起来,还是差了一大截。我觉得,一个好的PPT,反应了制作者的思路。

还有,和小组成员讨论的过程,是个思维碰撞的过程。在关于网页内容和排版方式的讨论中,我学到了很多不同的思维方式,有些更简洁,有些更有逻辑感。这大概是我在这节课里最享受的部分。

其实每次上课前,我和另外两个小组成员都刚刚做完一整天的化学实验。下课时分享各自的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是件很奇妙的事。

PS:小时候很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书籍,等到自己做科普类网页的时候,才发现,想要把有些难度的知识以简洁易懂并且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我们组专攻石墨烯,但是作为化生方向的新生,想要看懂那些充满高端物理理论的论文真的很难。更难的是,在稍微理解的程度上,把这些新知识介绍给初高中生。

这是一门在我满课的学期里,给了我短暂快乐和享受的课程。我想这八周是很有意义的,虽然做完化学实验的晚上,都会因为太累打瞌睡。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经济管理试验班 尹炳艺

八周的“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的课程已经临近尾声。从这八次的课程中,我学到了一些技术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与想法。

首先,是课题的确定。这不是随便定的一个主题。它从一些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的见识度以及认知范围。找到一个新颖的且自己有一定认知基础且具有兴趣的课题并非一件易事。这无疑也警醒了我们在专业知识之外也要有一定的涉猎,广泛的知识面与兴趣面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在这一点上,我们选择的是4D打印方向,这是一个新兴的刚发展起来且具有广泛前景的产业,以此为研究方向,不仅使我们对世界前沿的科技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使我们自己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

其次是课题研究。不同于简单地从百度上搜索、复制、粘贴,如果想要知道一些严谨的、科学的观点,对于一些专业的网站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知网、谷歌等在专业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这同样也反映了我们一定的学术专业性。不仅仅是知识面要广,工具的了解也是重要一点。很显然,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对学习工具的运用以及资料的查询有了更为详实的了解。

第三是PPT的制作与展示。制作PPT是必备的技能之一,这一点大部分人都是具备的。但要将制作好的PPT展示给大众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门课给了大家一个锻炼的机会。你要让别人在短短的数分钟内理解你的研究方向与内容,让别人对此有初步的看法与见解。这无疑就是我们要做的一件事。从逻辑到思维,从声音到思考,这就是我从这门课程所学到的一点。

最后是网页的合作制作。网页的制作需要我们自主学习技术,除此之外,它在逻辑、美学等方面也对我们提出了挑战。在网页的制作中,我们要考虑它的精美程度,即美观性。只有在满足这一点的情况下,他人才会有浏览的意向。而要让中学生能够了解网页所述内容,这无疑要让我们在语言的简明度、趣味性、逻辑性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这项网页制作活动的另一个重点就在于合作。在合作制作网页的过程中,如何分工合作是一项着重点。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一个贯穿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自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都是其中的要求。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时代的一个要求,而这门课程的学习给了我一个极大的警醒。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