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按: 新生研讨课的目的是助推高中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新生顺利完成本科四年学习及培养终身学习习惯奠定基础。因此,本课程利用数字化项目,注重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体验,并辅以团队协作式学习和自我展示演讲的训练。本学期四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课堂交流学习任务,交出了生动活泼、富有创意的网页作品。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技术科学试验班 程文思

经过为期数周的学习实践,我们小组基本完成了科普网页的制作。在这过程中我学习了HTML语言,了解了AI预测蛋白质结构的相关知识,也在小组成果汇报中了解了 和大分子相关的 其他领域的科研成果。 在学习制作网页的过程中,我们充分享受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便利。自ChatGPT发布并爆火的2022年(AI元年)以来,各种各样的大模型层出不穷。在学习CSS时,通过向Kimi等人工智能提问,我很快学习了基础的HTML语言;我们网页的功能实现,如翻页、隐藏/显示内容等函数,都由AI帮助实现。同时,在大分子网页的主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AI元年以前完成的作品,在程序功能、排版结构上大多比较简陋,浏览较为不便。相比之下,与我同班的同学制作的网页更加精良,甚至出现了很花哨的滚动特效。对于刚刚接触CSS、JS的新手程序员来说,这种代码甚至难以理解,显然需要参考网上现成的资料,加以大模型的注释来解读和使用。可以说,在此次网页制作中,AI功不可没。另外,我也发现AI辅助编程的局限性。首先,由于技术问题、模型使用成本等因素,国内易于获取的AI并不能根据我的要求直接生成整套CSS代码。因此,我们只能让AI写一些功能函数,或者对网页排版进行润色。而将AI生成的内容筛选、整合进自己的网页框架,需要建立在对HTML语言的一定理解之上。这些意味着制作网页仍需大量人工劳动,并需要制作者对网页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更多的,制作网页的过程让我体会到科普工作的艰难与责任。一个合格的科普工作者,对于网页中的图文内容应当负有责任。在涉及一些专业知识时,百科的语言冗长且晦涩难懂,网上的资料水平参差不齐,大模型又由于“幻觉”等技术问题无法保证生成内容的准确性。考虑到此次科普面向第一次接触大分子领域、相关知识一片空白的中小学生,确保科普能被受众看懂,且能为受众建立起正确的第一印象,是我们小组的工作重点之一。因此,在撰写网页中的文本时,所有涉及专业知识的内容,我们小组都做了“人工撰写+人工审核+AI审核”三重保险工作,以求简明、扼要、准确。例如,对于百科、知乎文章中的信息,我们并不直接整段摘抄,而是多方比对,概括凝练后写入网页(例如网页中灰色字“中翻中”内容)并标注信息来源;对于难以概括的专业性内容,我们设置了阅读提示,让读者根据提示选择性地阅读或跳过这些内容;在网页主要内容基本完成后,我们让Kimi帮忙检查科普内容有无常识性错误。另外,为力求科普的生动性,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我们将科普与游戏“蛋仔派对”背景相结合,在严谨的说明语言中插入玩笑和梗图,用一颗“蛋”的穿越故事 串联起对蛋白质结构及其预测方法的 层层深入的知识。这里我要感谢组员们的倾力帮助,他们的幽默与我追求严谨的风格优势互补,让网页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变得更加有趣。这是我第一次在小组课题中担任组长。给组员分配任务、与组员沟通交流锻炼了我的领导能力与交际能力;与不同性格的人合作、异质性观念的碰撞也开拓了我的视野。总而言之,这次小组课题带给我很多收获。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技术科学试验班 丁灵

本节通识课围绕大分子化学展开,通过自由分组、选择研究课题、自主搜集资料并进行网页制作,提高了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各组间的学习交流,我们了解到大分子化学在生物、医药、材料等领域的广泛存在及应用。我们小组研究的主题是DNA折纸技术。它作为一种前沿的纳米技术,展现了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而我负责了研究并整理DNA折纸技术的原理与发展历程。同时,课程中对网页制作技能的学习,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在互联网时代传播和分享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拓宽了知识视野,还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希望我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探索、创新。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化学与生命科学类 董宜楷

经过这几周的学习,在小组合作分工搜索资料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我们小组的选题为DNA折纸,在找寻资料的过程中,我对这个方面有了基本的了解,学习到了一部分与DNA相关的知识,也掌握了在网上寻找资料的本领;同时,在小组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很多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把一件事做的更加完美。我也对大分子有了一定认识,了解到大分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意义,希望下学期还能在这个课堂中学习。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软件工程 范从钰

八周的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就到了课程的尾声。在这八周里,我不仅学习了神经导管相关的知识和网页制作技能,也在小组交流中收获了友谊,在其他小组的汇报中增长了见识。我在课堂上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神经导管知识的学习。在上这门课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有神经导管的存在,更不知道原来坏死的神经还可以进行人工修复。学长学姐制作的网页仿佛向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不禁想要探索神经导管的世界。通过小组其他成员收集到的资料,我总共了解了胶原蛋白神经导管、聚乳酸神经导管、壳聚糖神经导管、聚己内酯神经导管、硫化氢神经导管、蝴蝶鳞翅神经导管等六种神经导管,较为深入地学习了它们的特点与作用,并对它们的功能进行比较。它们都是人工制造的帮助修复机体的大分子材料,是帮助人类恢复健康的好帮手。其次是学习网页制作。在小组中我的主要任务是制作网页。在之前我没有接触过网页制作的知识,刚开始制作的时候还有些无从下手,不过通过利用AI工具以及在小组中其他同学地帮助下我掌握了制作网页需要的基本代码,渐渐熟悉了制作的步骤。考虑到网页的阅读者是中学生,我们小组制作了一个交互型的网页,根据不同的选择呈现不同的结果,并以最近火爆全网的游戏《黑神话:悟空》为背景,大大增加了网页的趣味性,在有趣的情节中加入相关的科普知识,让知识的阅读不再枯燥无味。虽然网页制作是一个相对繁琐的过程,有时要制作多张相同的网页以达到交互的目的,但看着网页在自己的手中渐渐成型,我的心中也有了满满的成就感。最后,课堂的环境是十分轻松的,小组课题的资料也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查找,这与我高中的学习方式完全不同,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上这种形式的课。这种形式不仅能激发我们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兴趣,也让我感受到了组内分工的重要性,大家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每人完成一部分的任务才有了最终的成果。通过这门课,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分工合作的意义。这门课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同时也让我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令我受益匪浅。相信未来我也会将这种能力运用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中去,成就更好的自己!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社会科学试验班 何佩妍

本学期,我有幸选修了“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这门课程,它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还提升了我的实践技能。课程中,我们小组深入研究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奖成果——microRNA,这一研究领域对于理解生命科学的核心机制至关重要,我们探讨了它在不同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它的挑战和未来前景。同时,通过与其他小组的交流,我对蛋白质结构、DNA折纸技术和神经导管等前沿科学话题有了初步的认识,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作为社会科学试验班的学生,这门课程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跨学科学习机会。我不仅学会了如何从多个渠道搜集资料,还掌握了制作简易网页的技能,并与小组成员协作,共同完成了一项任务---网页制作,并成功地在课堂上展示了我们的成果。这一过程中,我们面临了不少挑战,但团队的力量让我们克服了困难,最终完成了网页制作。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成就。通过这门课程,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我们小组的共同努力和坚持不懈,最终让我们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学术背景,也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非常感谢胡老师开设了这么一个课程!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化学与生命科学类 贾子恒

我与网站:一场无预备的邂逅,一次无基础的尝试,从无到有,从0到1,从对网站制作一无所知,到理解部分DW功能及原理,我的网站制作能力被加上了若干技能点。我与团队:我负责网站的整合,也就是说,小组的每个人都进行了一部分网站制作。期间,我们相互讨论某些功能如何实现,在交流途中迸出智慧火花。每个人都经历了同等分量的艰苦,也因此更能够理解彼此、尊重彼此、赞美彼此。整合是困难的事,我也为了一些方面舍弃了另一些方面,也许会被部分人称作“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吧。但另一角度而言,这也是某种意义上“必要的剪枝”,将不同人的想法合为一体时,必定有无法完美契合之处,这是身在此位也许必要的做法。这也是学习,不仅在于网站的“学习点”,更在于培养我们书本以外的知识面。这也就是团队中,我的一些收获了。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化学与生命科学类 柯清煜

在“大分子”课上,我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交流分享和观看科普网页认识了许多大分子,并参与制作了相关的科普网页。这个课程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还提升了我的网页制作技术,更锻炼了我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非常充实。在学习中,我发现,大分子的门类远超我想象,其应用更是涵盖了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DNA RNA蛋白质等自是不必多言,化纤,塑料等也不少见,应用广泛,而神经导管,分子马达,液晶高分子等就让人大开眼界了。制作有意思的科普网页也让我有了不少收获,一想到科普网页能被许多人看到(亲身经历:搜相关资料的时候就能从搜索引擎搜到了本课程科普网站上的资料),更让我有了成就感。受到前辈学长们的网页的启发,我们小组的设计是以热门IP《黑神话·悟空》为背景来介绍神经导管,该创意的产生与落地离不开我们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搜集资料,给网页设计出点子,做文字排版,解决遇到的困难,做ppt汇报,分享成果……就课堂上的同学们而言,各小组互相交流借鉴,汲取经验完善了各自的工作。就小组而言,大家分工负担,合作得很愉快。就我个人而言,贡献多多,也收获满满。点赞,期待有更多这样轻松,合作,创新,探索的课程!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类 李永豪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作为一节有关于大分子的通识课,通过分组讨论,它让我认识到了许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分子,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寻常的大分子,他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在这堂课中,我学习到了很多有关于大分子的很多知识,作为第二小组,我们的课题是有关于神经导管这种大分子的,我们小组的组员来自不同的专业,正好可以分工合作,我和两位组员分别来自地学大类和化生大类,于是我们承担了负责收集资料的任务,剩下两名来自软件工程专业和技术科学专业的组员负责网页的制作和完善,在手机资料的过程中,我知道了神经导管的材料,特性,不同的神经导管的不同与相似之处,我也知道了最新的两种神经导管,他们分别是硫化氢神经导管和蝴蝶鳞翅导电神经导管,了解了这两种新型神经导管相较于旧的神经导管的作用以及优点。在本次学习中,我不仅学习到了很多与大分子有关的知识,还让我更擅长于团队合作和更好的制作通俗易懂的ppt,分组讨论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聚在一起,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让学习变得更有效率和更轻松,这是我的一个非常大的收获,不同专业的学生,虽然学习的专业知识不同,他们交流的话题可能不尽相同,但只要他们确定了一个共同的方向,并各自发挥出学科的优势,那么团队合作的力量就会被放大,学会分工合作和团队合作,便是在这堂通识课上除了专业知识外,我收获的最好的成果了。最后我希望老师这种有趣且收益颇丰的小组讨论的形式能够继续延续下去,让更多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认识到,学习其实可以多人一起,这样可以使得学习更有趣,更有效。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数理科学类 刘嘉瑶

在这个学期,我非常高兴能够选修胡文兵老师开设的《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这门研讨课。这门课程不仅让我在自主浏览相关网页文献的过程中收获了丰富的知识,也让我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增进了交际能力,同时在每节课的交流展示环节认识到了更优秀的同学。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感想小结。第一节课上,通过老师对生活中的大分子的介绍和讲解,从塑料、橡胶等合成高分子到蛋白质和DNA等生物大分子,大分子毋庸置疑在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非化学专业的我在一张张生动而有趣的介绍中也逐渐升腾起对化学、大分子相关知识的浓厚兴趣。随着分组的结束,我么每个人都收到了一个任务,那就是制作一个面向中学生的科普网站。我们的团队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大家都发挥自己的一计之长,从零开始学习了网页制作的基本技能,如使用DW、PS和PR等软件。在制作网站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的任务部分出发,收集资料,汇编整理,并且进行网页的设计和排版。也许因为我的个人能力不足,结果并没有呈现出最好的一面,但这个过程也是令人收获颇丰的。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的智慧方能行稳致远,我们小组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科普网站的制作。在团队合作中,我学会了积极与组员们沟通交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在每节课的小组pre上,我在向大家介绍我们的进度和成果时也是愈发自信,这无疑对我未来的生活是意义深远的。如果要浅略谈一些我的个人感想,那么就是,进入大学,我们需要学会如何自己寻找资源、解决问题,而不是完全依赖老师。胡老师提供给我们相对宽松的课堂氛围留给我们时间自己探索,这锻炼了我们的信息搜集与提取能力。作为数理专业的我并与化学无太多交集,然而这门通修课让我对化学和生命科学有了更深入的兴趣和认识。我意识到,未来的学习需要更多的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我将把这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未来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一言以蔽之,我在课堂学习中真的有了很大的成长,感谢胡文兵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同学们的陪伴与支持!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化学与生命科学类 柳相儒

本次大分子研讨课于我个人来说是一次全新体验,我收获满满。我在动手制作网站的过程中,一方面清楚了解mircoRNA 的相关知识和今年诺贝尔奖趣闻轶事,另一方面学习了html语言以及网站制作相关知识。我觉得本次探索的乐趣是传统课堂难以比拟的,与小组成员相知相识到齐心协力的过程,对网站制作一窍不通到略知一二的经历,是我在南京大学学习生涯不可多得的风景。教授和蔼的讲解和建议,助教友善的串讲与帮助,同学热情的分享与交流,在我记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给我的脑细胞和神经元震撼。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孙奥

在这门课里,我既学到了有关大分子的知识,又锻炼了本领。我们小组研究的主题为DNA折纸,我学到了DNA折纸技术的原理、技术流程、应用、未来前景等。从其他小组的汇报里,我又学到了有关蛋白质结构预测、神经导管和miRNA有关的知识。我负责的板块是DNA折纸技术的应用,学到了DNA折纸在生物医药领域、信息存储与加密领域和材料领域的应用,DNA 折纸可用于生物检测(做原子力显微镜的力学成像探针、检测紫外线的强度、精准测量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药物运输(做容器、定向移动、优势和保护)和对干细胞的诱导(增强脂肪干细胞的迁移作用、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向分化、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神经元的分化、促进牙髓干细胞的增殖与成骨/成牙的分化)。我在小组中完成了DNA折纸技术的应用板块的文档、图片和网页搜集,PPT制作和网页制作。学会了检索和概括文献,搜索并插入合适的图片,网页制作的知识。在与组内其他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增强了人际交往和团结合作的能力,增强了责任感。我们小组制作的网页有一定不足,如互动性较低。但我们都认真完成了任务,我们的网页也有一些优点,如形式多样,插入相关链接供中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插入了许多美丽的DNA折纸的图片。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技术科学试验班 屠育玮

参加这次大一新生研讨课让我收获破丰,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学习创新和一些实际操作的重要性。首先,新生研讨课独特的小组讨论形式让我更加明白协作的重要性。在这次小组项目中,我们每个成员各自发挥特长,彼此之间互相支持,遇见问题共同解决。通过频繁的讨论和分享,我们能够及时调整方向,确保网页顺利完成。其次,学会创新也是我学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不仅学习了传统的理论知识,还尝试着在实践中创新。在探讨问题时,小组成员之间的想法碰撞,迸发出新颖的火花。我们学会了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挑战,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这种创新精神让我受益匪浅。最后,在这门课程中我也学会了很多实际技能,比如网页制作,资料收集整理,图片美化等等。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掌握了HTML等基本的网页设计技术,并在小组项目中实现了一个简单的网站。总之,这门课程不仅增强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还激发了我的创新思维,帮助我更好的开启和适应了新的大学生活。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技术科学试验班 王俊蘅

大一新生研讨课已然进行到结尾,而我们小组做的网页也已经上线了,这门课程的亮点在于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与各专业的交叉应用,给我带来了独特且充实的学习体验。课程进程中,小组合作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点。每个小组都像是一个小型的跨专业团队,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我作为组长,发起了有关神经导管的相关课题,并在安排任务时,根据成员的专业特长进行分工,例如来自软院的同学负责制作网页,有化工知识的同学承担收集资料,加以讲解。这种分工合作方式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不同专业知识相互融合所产生的强大力量,我们不仅高质量完成了任务,更拓宽了自己的专业视野,学会从多学科的视角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课堂上的交流互动环节也十分精彩。不同小组之间相互展示PPT、汇报进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其他小组在知识和内容的创新想法。老师在一旁适时地指点迷津,引导我们深入思考重点,同时不断鼓励我们突破专业局限,大胆合作。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其实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前期的不熟悉以及拥挤的课程安排,大家的行为热情并不高。随着合作的深入,我们逐渐学会了相互理解,建立了更加高效的沟通机制。通过这个新生研讨课,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有关大分子的知识,更是团队协作能力、跨专业交流能力的提升。它让我明白,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中,跨专业的合作与交流将成为主流趋势,而我也将更加积极地投身于这样的学习模式中,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养。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地质学类 温瑞安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探究式学习”课程,并自我感觉获益良多。这门课程要求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一个科普网站,在此过程中学习和进步,并收获搜集资料和制作网页的宝贵经验。同时,我们制作的科普网站面向全国中学生,让他们在浏览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使大家无比自豪和满足,认为既然我们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那么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作为组长,除了分配一些任务,我的工作和其他小组成员并无区别。事实上,我们小组做出最大贡献的是许文博同学,他攻克了制作网页的重大技术难题,并主导了整个网站的制作工作。在每周三晚上的工作中,我们密切交流,为每人所负责的特定版块搜集资料,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我主要协助其他同学搜集了一些资料,并单独整理了一个较为简单的版块,以及填充一部分网页内容和两次上台汇报交流。限于我们的主题(DNA折纸技术),我们的网站或许不像其他小组那样能够以趣味的故事吸引观者的阅读,但在视觉效果上,这个网站采用了色彩变化的动态背景和立体翻转等高级特效,操作体验确实优于其它网站。看着制作成型的网站,我的内心感慨万分,那么就用网站中自我介绍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多年以后,面对化学知识琳琅满目的科普网站,他将会回想起五名小组成员并肩作战的那些周三的晚上。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技术科学试验班 吴佳静

这堂课主要聚焦于从一个小组任务出发,然后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我们足迹去搜集资料,学习相关知识。从不同角度,我在这堂课都学到了很多。首先从生物专业知识上说,我们组做的是蛋白质结构相关的一些知识。我们跟踪了诺贝尔奖的研究路径,探究其预测方式以及这种预测精确度的提高对人类的益处。同时我也对其他小组神经导管,DNA分子等方面知识进行了拓展性了解。从网页制作上,我学会了一些基础的网页制作,学会一些html语言与灵活使用ai帮助我们进行一些工作。从团队合作,我认为我们组效率比较高,大家也很有想法,愿意尽力充分的完成自己的任务,使得我们的小组合作非常流畅。最后,感谢老师在我们制作与学习过程中提出了各种宝贵意见!!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技术科学试验班 许峻国

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课程已经到了尾声。依稀记得第一节课开课的时候老师向我们介绍这门新生研讨课旨在引导我们探究有关大分子在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科普知识,并建设面向中学生的高分子网站,着重培养我们的团结协作和自主探究式学习精神,现在回头看,我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这些目标。恰巧今年的化学诺贝尔奖颁发给了使用AlphaFold2.0预测蛋白质结构,于是我们便决定制作一个关于这个主题的网页。在小组网页的制作中,我主要负责制作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结构的部分。在此过程中,我不仅了解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网页制作技术,除此之外,我也对使用人工智能对蛋白质结构预测的相关技术有了一定了解,开拓了我的眼界。听了其他小组的介绍,同样也让我收获匪浅。最后,感谢老师和助教一个学期的教导,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这种任务导向的学习模式,使我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能力得到了提高,视野得到了开拓。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经济管理试验班 许文博

在学期初刚开始选课的时候,看到这门标题“大分子”的课程,一股兴奋又夹杂着疑惑的情绪涌上心头。兴奋在于,这门可以在已经排得密密麻麻的课表中插入的选修课正好与我的兴趣领域紧密相连;而疑惑在于,“研讨课”这门从未听说过的课程会以怎样的形式展开。事实证明,我的疑惑正是这门课的特点:旨在让同学们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大分子前沿领域知识、初探网页前端制作(也即程序设计的自主/小组学习),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大家沟通合作解决大问题的能力。这个能力相比较干涩先验的知识,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显得更有深远的影响。在小组中,我主要负责技术端的开发,也即网页的设计。由于我个人先前对视频剪辑与视觉设计略有了解,因此在开发网页的过程中,我始终秉持着极简与可交互的全动效设计风格制作,但比较丝滑的效果追求又让网页的代码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设计动画与调整参数的过程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编程时间。好在,在和组员们的沟通与交流中,我们一步步调整,最终达到了满意的效果。回顾过去的这两个月,从第一节课的沟通全靠qq,到最后一节课大家随意畅聊学习生活中的趣事,我觉得这门课带给我的既是对大分子前沿领域的了解与html、css语言的初探,更是一段难忘的小组学习经历和几份珍贵的友谊。希望这门课可以在以后的几届中,继续成为新生同学们一个宝贵的学习与交友平台,也祝愿我们的大分子园地越建越美,越来越好。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技术科学试验班 张亦弛

大一伊始,参加了新生研讨课——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新生研讨课这一模式对大学生而言颇具意义,其不仅仅旨在就学术方面进行探讨学习,更是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在本次新生研讨课中,我主要有以下收获。首先,在知识方面,我们小组就AlphaFold这一课题进行了科普网页制作。在这一过程中,我对蛋白质的基础结构、人为预测蛋白质结构到使用人工智能进行蛋白质结构的预测的发展演变过程等学科知识有所深入了解。其次,在技能方面,我掌握了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的完成一些基本页面的制作。最后,我在小组的合作中学会了如何与其他成员分工,取长补短,培养了与他人有效沟通的能力。同时还形成了自主探究的习惯,掌握了探究未知知识面的基本能力。总体而言,新生研讨课令我收获颇丰。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化学与生命科学类 周伯宣

作为一名化学与生命科学类的大一新生,我对生物体内及与生命有关的大分子,尤其是这些大分子的化学构成、作用机理等,因此在第一学期便选择了这门通识课,得以一瞥与生命有关的大分子的奥秘。正式上课之前我在红黑榜上看到这门课要制作网页,当时感到很害怕和担心,但是没想到这是一门研讨课,而且小组合作之下的网页制作任务也并不繁重。曾听其他老师说研讨课是高年级时经常会开设的课程,旨在锻炼我们主动探求新知、作报告、将研究成果可视化的能力。这次研讨课中,我所在的小组研究了神经导管相关知识,并将其与时兴的《黑神话·悟空》结合制作成网页。其主线内容是在选择合适种类的神经导管帮助受伤的大圣治疗神经系统损伤的过程中,对神经导管的种类、相应特点与功能有初步的认知,与游戏内容相结合的方式也使得这些知识不那么枯燥,可以激发初高中生对此的兴趣。遗憾的是,我在这次小组作业中没有锻炼到网页制作的能力,而是主要负责神经导管中硫化氢神经导管的资料搜集与整合。过程中学习到硫化氢具有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保护神经细胞、促进血管生成、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调节信号通路等功能,且可以自适应释放,与神经导管的促进细胞迁移和分化、促进血管再生、降解性、减少免疫反应等特征相适配。硫化氢神经导管的优点在于其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特别是在需要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和促进神经再生的场合。这门课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自主探究的乐趣与挑战,接到制作网页的“大任务”时难免慌乱和无从下手,但是当真正着手搜集资料,以及小组讨论如何制作网页、优化内容时,会感到主动获取新知和合作的愉悦。这门课老师的要求并不高,他希望我们能从这门课中初步了解自主探究与团队合作的方法、鼓励我们主动探寻新知。虽然原本定下的企业参观可能无法进行,但课上课下的学习已经相当丰足。希望这门课的启蒙会对我以后得科研以及团队合作有帮助。至于对这门课的建议,我想可以再调动一下课堂讨论的氛围,如此可以更好的锻炼团队合作和思想交流能力。总体上,选择这门课使我收获颇丰,很幸运遇到胡老师、很幸运在大一就上到这样新奇而高质的课程,希望胡老师的网站越来越丰富,这门课越办越好!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课程小结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朱轩石

在本学期“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的课程学习中,我们深入探索了大分子这一独特化学领域的奥秘,从各类大分子的基本结构、特性及应用等多方面展开了详细的研究,以下是我对本课程的总结:首先,我们的课堂由二十位同学,胡老师和助教陈老师共同配合完成。我们二十位同学分成了四个小组,每一小组分别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课题并制作一个网页,希望将该大分子课题形象地介绍给同学们。每节课,我们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各个小组的成员都会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工作任务并汇报小组的工作进度。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可以提高我们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使我们多一点自信,少一分紧张与害羞。前不久,诺贝尔生理学奖刚颁给了对miRNA的发现做出卓越贡献的Victor Ambros和Gary Ruvkun博士。出于对miRNA的好奇,我们小组决定制作miRNA相关的网页,向人们更好地展示有关miRNA的知识。在本网页中,我们介绍了miRNA的发现者、定义、作用机制、国内进展和意义。我负责整理并制作的是其作用机制。其作用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三点:1.介导mRNA转录抑制 2.介导mRNA降解 3.介导mRNA切割。在介绍的过程中,我们加入了一些精美的图片用以吸引同学们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的学习,我们对大分子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从大分子的微观结构到宏观材料的性能与应用,这一领域展示了化学与材料科学的奇妙结合。同时我们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制作网页的技能,总体来说,也是收获满满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