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其病原体是一种先前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2月7日,国家卫健委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英文名称为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2月22日,国家卫健委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名称修订为“COVID-19”,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保持一致,中文名称保持不变。 该病毒症状一般为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该病毒已确认存在人传人现象[1],且潜伏期具有传染性 目前,缺乏针对病原体的有效抗病毒药物,以隔离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新型冠状病毒不是一个独立生命体,需要入侵到活细胞,利用活细胞的能量和物质及分子编码功能,才能复制和释放更多的子代病毒颗粒。新型冠状病毒不像细菌能分泌毒素,虽然其不分泌毒素,但是却利用宿主细胞复制自己,把宿主细胞自身的能量和物质储备耗尽,同时其子代从宿主细胞释放出来也会导致宿主细胞的细胞膜破裂。如新冠病毒对肺细胞的破坏,引起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另一方面我们人体有免疫系统来对抗病毒,在对抗过程会有大量炎症细胞因子产生,炎症细胞因子会造成人体的器官系统损害。 新型冠状病毒的受体是ACE-2,我们的呼吸道,眼睛、口腔粘膜上都有ACE-2,我们的鼻腔、呼吸道因为接触了患者咳嗽或打喷嚏的飞沫而感染,也可能因为双手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双手不注意揉眼睛或鼻孔以及拿东西进食而感染。故我们预防感染戴口罩,勤洗手。同时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时用纸巾或肘部阻挡,防止飞沫喷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