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你进入第二关。DNA的作用机理,对于你来讲或许是更大的挑战......
1. 综述
英国遗传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过这样的一个观点:自然选择早在生物诞生以前就已然在原始的海洋中上演。那时候,参与这无情的竞争的选手们,是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一些特殊的大分子——复制因子。它们由一系列较小的单元排列而成,借由特殊的化学反应“捕捉”在海水中游离的分子,将它们排列成自己的复制品,从而将自己的拷贝扩散开来,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这些分子都具有它们独特的排列方式,我们将其称之为“遗传信息”。各式各样的分子在浩瀚而富饶的大海中角逐,争夺着稀有的小分子“食物”,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多于自己的竞争对手。
随着“内卷”的激烈程度逐渐上升,分子间竞争的方式也变得愈发高深,从发动“化学战“分泌破坏对方结构的物质,到比较谁吞噬小分子的速度更快,再到改良自己的结构来与活泼分子和紫外线斗智斗勇……千万年的演义见证着分子间的兴衰沉浮,直至一种分子最终赢得了这场化学层面的较量——脱氧核糖核酸。
要说这不起眼的选手是如何成为“黑马“的,DNA的胜利方式还真是”不讲武德“。与其他分子”赤膊下阵“不同,它发展出并操控着自己的生存机器:先是用具有选择性的磷脂膜将自己与外界分隔开,这面围墙只接受自己想要的小分子,将无用或有害的物质驱逐出境。接着,它找来了自己的孪生兄弟——RNA。此后它便以双螺旋的结构保护着自己,将工作都交给了它那任劳任怨的弟弟。接着,RNA在它的指导下相中了一种强大而稳定的大分子——蛋白质。千奇百怪的蛋白质,或保护,或催化,或运输……它们构成了这副生存机器的功能承担者。这个竞争策略迅速以其卓越的稳定性和高效性,迅速击败了一个个竞争对手,或是将它们吸收进自己的王国。随着生存机器愈发完善和复杂,这个外壳最终成为了DNA的代言人,代替着它进行复制和进食,而自己就此成为了幕后的操作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遗传密码”。这个生存机器逐渐演变成我们熟悉的“细胞”,而进化也从此由“化学进化”过渡到“生物进化”的阶段。
DNA是凭借着什么赢得了这场竞赛,又是凭借着什么成为遗传密码,操控着比自己大得多的生存机器呢?这就要从DNA的结构开始讲起……
2. DNA的稳定性
为什么啥也不做是DNA能够成为最终胜者和生存机器的主人,而不是为它承担了一切的RNA呢?原因在于它无与伦比的稳定性。在漫长的竞争中,稳定性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指标——既不容易被外部分子和能量的攻击而被破坏,也不易在复制中因为出错而产生了隔壁老王的后代。只有稳定性高的分子才能恒常久远,也因此有了更多机会产生自己更多的拷贝。
在稳定性上,DNA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首先,链接它的骨架的“胶水“——磷酸二酯键,就像黏到人手上的502胶水一样牢固。在25摄氏度的中性环境下,其半衰期长达千亿年。欲使其发生水解,要求的催化剂能够增强其反应速率至10^17倍。这样的高度稳定性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其次,DNA构成了稳定的双螺旋结构。学习过高中内容的各位读者一定知道,DNA的四种碱基中,A与T形成两个氢键,C与G形成三个氢键。氢键是一种稳固的分子间作用力,水和氨气的熔沸点高出同族氢化物许多,就是拜氢键所赐;现今许多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都需要充分利用氢键的稳定性。通过两条链之间以氢键相连,DNA构成双螺旋结构,将骨架暴露在外,而将存储遗传信息的碱基保护在内。这样,DNA大大增强了其遗传序列的稳定性。出于以上两点原因,DNA的稳定性远远高于RNA,这也是RNA病毒的变异性远高于DNA的原因。
除此之外,DNA还发展出更多维持其稳定的机理,主要在于对生存机器的改造上,例如原核生物发展出的“限制酶”系统,在细胞质中切割胆敢侵入细胞的外来DNA,防止它们与细胞的DNA发生融合而破坏了其遗传信息。再如真核细胞中,DNA与组蛋白紧密结合而成为染色体,坚硬的组蛋白保护着里面的DNA;此外它们还在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中间插入无遗传效应的片段,即内含子,以降低在减数分裂的重组过程中有意义的片段被切割破坏的概率……漫长的进化中DNA借生存机器的效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稳定性。
3. DNA的高效性
除了稳定性,有利于复制因子和生存机器的繁衍的,就是生命活动的高效性。能够在相同时间内复制出更多的拷贝,或是在相同时间里更快地批量生产生存机器,都意味着在自然选择中更大地竞争优势。由于DNA通过制造生存机器的方式进行生命活动,它能够极少见的做到兼顾高效性和稳定性的复制因子。
DNA的复制具有半不连续性,从一个复制起点开始,一侧是从5‘方向向3’方向的复制,另一侧借由“冈崎片段“,在局部区域进行5‘到3’的复制,再由DNA连接酶将片段链接起来,从而避免了低效的从3‘到5’的复制。此外,真核生物的DNA复制具有多个起点,在”复制泡“中双向复制,多起点使得DNA复制的高效性进一步增强。据统计,大肠杆菌的一套DNA完成复制只需30min,而人类的DNA库大小是大肠杆菌的上百倍,但其复制所需时间也不过3h。
DNA控制生存机器的建造也同样高效。原核生物的转录和翻译同步进行,而真核生物由于核膜的阻隔和在mRNA中剪切内含子的需要的而放弃了这个特性。同时,翻译时多个核糖体与一条RNA同时结合,在短时间内迅速合成大量蛋白质。
由此,DNA做到了复制和生命活动的高效性。
4. DNA作为遗传密码的大致过程
经过高中的学习,相信各位读者对中心法则有所了解。通过转录,DNA解链后合成一条mRNA作为DNA的副本,再通过结合核糖体为转运RNA提供结合位点,每三个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与转运RNA的反密码子结合,从而将氨基酸转运过来,结合成为多肽,作为蛋白质的前身。
由DNA转运产生RNA时,RNA聚合酶从DNA上特殊的结合位点开始,将DNA双链解开。解开的两条链中,一条链经过特殊的化学加工——甲基化,使之无法被RNA聚合酶作用,另一条链就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与游离的核糖核苷酸结合,最终形成承载遗传信息的mRNA。
真核细胞的mRNA在进行翻译之前还需进行剪切,从而去除mRNA中的内含子序列。修饰后成熟的mRNA与核糖体结合。tRNA同样由DNA转录而来,自身折叠形成三叶草状,一头暴露出三个特殊的碱基来与mRNA结合,另一头与单独的一个氨基酸结合。随着核糖体在mRNA链上移动,mRNA的序列先后与tRNA结合,转运而来的氨基酸也由此一个个相结合,直到不携带氨基酸的终止密码子,标志着翻译的结束。
当然,仅仅合成一条氨基酸链还远远不够,要形成一个成熟的蛋白质,还需要由无数次化学反应的锤炼。然而DNA建设生存机器的机制无外乎此。借由这条信息传输链,DNA将四种碱基的排列转化为多肽链中20种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这些排列顺序结合各个氨基酸各自的性质,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为生存机器的制造提供原材料。由此,DNA成功而高效地建造着它的载具。
5. 总结
可以看出,DNA最终获得化学选择的成功,开创了生物选择的新阶段的秘诀,就在于没有将外部的小分子纯粹当成消耗品,而是将它们组成一套系统来为自己服务。有了RNA和蛋白质来替自己执行合成和摄食的工作,DNA就可以转而完全专注于遗传信息的稳定性的提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种借助外力的策略,正是DNA的成功密码。
你需要解决的问题:
Q1:《自私的基因》包含以下哪个观点?
1.自然选择开始于生物诞生之时
2.自然选择早在生物诞生以前就已然在原始的海洋中上演
3.自然选择的对象是生物,而不能是某些分子
Q2:如何理解自然选择经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进化的转变?
1.脱氧核糖核酸最终赢得了化学层面的自然选择,利用RNA合成蛋白质进一步赢得了自然选择的竞争,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载者
2.自然对于生物的选择作用起初是通过化学方式,之后是通过生物方式
3.自然选择通过对于生物微观的化学作用来进行选择,并反映到宏观的生物体上
Q3:哪个例子不能体现DNA高效性和稳定性?
1.磷酸二酯键对稳定性的贡献
2.DNA的多起点复制
3.端粒的存在
点击进入下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