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蚕丝

蚕丝是熟蚕结茧时所分泌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也称天然丝,是一种天然纤维。人类利用最早的动物纤维之一。蚕丝是古代汉族文明产物之一,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生产为极早之事,相传黄帝之妃螺祖始教民育蚕;甲骨文中有丝字及丝旁之字甚多。

蛮人和蚕丝起源

•蛮,古字金文为两“系”中间夹一“言”,(即繁体“蛮”字的上半部分)为一象形字,类似一人挑起一担蚕山的形状。上古之时,氏族部落群居为主,养蚕只能在野外桑林中进行,待蚕儿将要吐丝之前,将这种稻草扎的蚕山框架放在桑林中,蚕儿便可爬到上面吐丝结茧。夏代以后,随著私有制的进展,居住条件发生了变化,人们这才把野蚕移入室内喂养,逐渐演变成了后世的家蚕。这些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的部落群体自称为“man”人,但是我国古代南方原始部落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中原人就按其发音造出了一个表示养蚕缫丝寓意的古蛮字(转音译成的还有:曼、满、动、孟、猛、蒙、麻、门、棉、芒……,现今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各少数民族村寨名、民族分支名以及民族姓氏中尚遗留了大量此类译音字),意为发明养蚕缫丝的人群。蛮字既然是表示蚕织之意,于是又衍生出了绵长、连绵的含意,在当时属于褒意词,含赞美之意。

•炎黄时期,以蚩尤为代表的南蛮集团各氏族部落与轩辕黄帝所代表的中原部落群体发生了一场延续数百年的战争,结果南蛮各氏族部落大败,被迫南迁。到了商周时期,南蛮群体仍然被商周奴隶主阶级不断讨伐,除了少部分持续南迁并与当地其它部落群体融合成了南方甚至南亚的苗、瑶、畲、水、壮、侗、土家、布依、门巴、高棉等民族之外,蛮人的大多数成员都沦为了华夏族的奴隶。为表示轻蔑和歧视,汉代之后又把古蛮字下面加了个“虫”,成为了“蛮”:一来仍然延续表示蚕的含意,同时也暗指蛮人奴隶如同虫类。从此,蛮字带上了贬义。
•在南蛮集团嫡系的苗、瑶、畲族中都存在著蓝、盘、钟、雷四大姓,其中的雷姓来自黄帝之妃嫘祖。嫘祖又称方雷氏,为传说中的养蚕缫丝的始祖。而瑶人在古代又称摇、谣、猺、繇,其中的“繇”与“由”字相通,都表示丝绪之头(缘由)的意思。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段记载:“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称织斑之功”,由此可看出,华夏族是在打败南蛮之后才取得蚕丝的。因此蛮人的确应该是发明养蚕缫丝的先民。

•中国蚕丝文化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悠久历史,数千年来,为中华文化之光增添了异彩。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虽然蚕丝文化的某些功能已隐没或淡化,但是,凝聚着文化要素的蚕丝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却愈来愈丰富。传统是民族心智与民族精神的聚焦,今天传统蚕丝文化的积极因素和深厚底蕴,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它的价值还有待深度挖掘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