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 - A15 彩色摄影:减色成像原理

目标:说明彩色材料的构成及减色成像原理。

现在的彩色负片是基于减色原理,即分别从白光中滤去蓝光、绿光、红光后,就各自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三种染料,三种颜色合起来就是黑色(这既是所谓的补色)。

一种简单的照相用的彩色材料由三层感光乳剂组成,各自形成对应的颜色。
ð一种对蓝光敏感,显影后形成黄色部分;

ð 一种对绿光敏感,显影 后形成品红色部分;
ð 一种对红光敏感,显影 后形成青色部分。

蓝色和黄色、绿色和品红色以及红色和青色都是补色对,两两组合就形成黑色或灰色。

按不同比例混合黄色、品红色和青色就可以得到各种颜色,这可以通过把黄色、品红色和青色组合楔入的实验来验证。

感光乳剂中一个黄光过滤层涂在分别对蓝光和绿光敏感的层中间,以防止蓝光进入对绿光和红光敏感的感光乳剂层。

因为所有的卤化银感光乳剂都对蓝光敏感。

如果把原物的颜色看做是分成白、蓝、青、绿、黄、红、品红、黑八个不同的区,那么负片形成过程就好理解了。图 A14 表示的就是原物的反射光进入负片后发生的变化。

底片中的色彩组成如下:

ð 白光由蓝、绿和红组成,一部分被对蓝光敏感的感光乳剂层吸收,一部分又被对绿光敏感的层吸收,一部分被对红光敏感的层吸收,从而各层最后表现出的黄色、洋红和青色,出来的光呈黑色。

ð 蓝光惟一地被对它敏感的感光乳剂层完全吸收,从而感光乳剂层显现互补色黄色,产生黄光。

ð 由蓝光和绿光组成的青光部分被对蓝光敏感的感光乳剂层吸收,然后又被对绿光敏感的层吸收,对应的显现出互补色黄色、品红色,产生红色。

ð绿光惟一地被对绿光敏感的感光乳剂层完全吸收,产生补色品红色。

ð 黄光由绿和红光组成,部分被对绿光敏感的感光乳剂层吸收,部分被对红光敏感的层吸收,各自层呈现互补色品红、青色,产生蓝色。

ð 红光惟一地被对红光敏感的感光乳剂层完全吸收,产生补色青色。

ð 品红色的光由蓝光和红光组成,部分被对蓝光敏感的感光乳剂层吸收,部分被对红光敏感的感光乳剂层吸收,各自层呈现互补色黄、青色,产生绿色。

ð 黑色没有反射光,从而没有光被吸收,即没有颜色,出来的就成了白色。

在彩色显影过程中,一个黑色的银像和一个彩色像同时产生(见图 A16),在定影和冲洗未曝光的卤化银的过程中,这个形成的银像和黄色滤光物从胶片上洗去,否则会遮盖彩色像。最后经过漂洗、晾干后,一个与原来的画面呈互补色的阴像形成。

在彩色照相中,彩色胶片和彩色相纸中的银被全部回收, 可以重复利用。

 

 



彩色相纸上色彩的形成


同样的原理用于负片和负相纸,使用的感光乳剂材料的层结构相同,惟一不同的是原物的负片被用来当作原物而取代原物自身。从负片到负相纸的操作就是上面过程的重复,有同样的结果,如下:

ð 黑色不能透过白色,所以就没有被感光乳剂吸收,没有产生颜色,出来的光就呈白色。

ð 由绿光和红光组成的黄光被对绿光敏感的感光乳剂层吸收,然后又被对红光敏感的层吸收,对应的各层显现出品红色、青色,出来的光呈蓝色。

ð 红光惟一地被对它敏感的层完全吸收,从而感光乳剂层显现互补色青色,出来的光呈青色。

ð 由蓝光和红光组成的品红色光被对蓝光敏感的感光乳剂层吸收,然后又被对红光敏感的层吸收,对应的各层显现出黄色、青色,出来的光呈绿色。

ð 蓝光惟一地被对它敏感的层完全吸收,从而感光乳剂层显现互补色黄色,出来黄光。

ð 由蓝光和绿光组成的青光被对蓝光敏感的感光乳剂层吸收,然后又被对绿光敏感的层吸收,对应 的各层显现出黄色、品红色,出来的光呈红色。

ð 绿光独自被对它敏感的层完全吸收,从而感光乳剂层显现互补色品红色,出来品红色的光。

ð 白光由蓝、绿和红光组成,一部分被对蓝光敏感的感光乳剂层吸收,一部分被对绿光敏感的层吸收,一部分被对红光敏感的层吸收,从而各层最后显现黄色、品红和青色,出来的光呈黑色。

把原物与其对应的彩色负片和由彩色负片得到的彩色正片投影比,再联系我们常在家看到的底片,就很容易理解上面的解释了。

The 决定胶片效果的3个参数:感光度

? 前面说过,胶片的曝光所需时间越短说明该胶片感光度越好。

? 感光度可以描述为达到显影所必需的黑度需要的曝光量(光强和曝光时间的乘积)。曝光量越低,胶片的感光度就越好。

? 近年来感光度发展飞快,现代照相所用胶片的感光度是达盖尔和他那个时代的人所用胶片感光度的500~600 万倍。

?感光度由以下因素决定:

  • 卤化银晶体的大小及晶体中掺杂的其他离子;
  • 卤化银晶体表面吸附的一些物质,如促进感光的金或银的硫化物,以及光敏染料。
  • 使用的显影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