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皮肤是利用工程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在体外人工研制的皮肤代用品,用来修复、替代缺损的皮肤组织。
研究历史
1981年,一位名叫波克的医学家,想出了个好主意:制造人造皮肤。
20世纪80年代后,有科学家先后研制出多种人工真皮,如无细胞真皮基质,海绵状胶原膜,透明质酸膜、聚乳酸膜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学界已成功将复合皮用于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节省了伤者自体皮源,提高了就治率。
到目前为止,许多科学家已从生物高分子材料或合成高分子材料中制造出了一二十种人造皮肤。他们把这些材料纺织成带微细孔眼的皮片,上面还盖着一层层薄薄的、模仿“表皮”的制品。
种类简介
蚕丝人造皮肤
主要发明人: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闵思佳
由科研人员提取蚕丝中的蛋白质生产而成,这种人造皮肤就像用蚕丝做成的服装面料一样,具有丝绸般的光滑平整和柔韧特性。而且,与目前治疗大面积损伤时最常用的猪皮材料相比,它安全性更高。这种新型的人造皮肤。乍一看像馄饨皮的人造皮肤,用手拉拉却韧性十足。从冰箱取出,自然解冻,消毒浸泡,贴在创伤皮肤表面,半个月左右创伤就会慢慢愈合。
作用
人造皮肤用于皮肤移植的第一期治疗。人造皮肤保护伤口免受感染,并促进结缔组织的生长。人体的免疫系统会逐渐分解多聚物,一旦病人自己的表层皮肤被植上以后,伤口会很快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