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核酸的发现要追溯到1868年。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德国化学家霍佩·赛勒的实验室里,有一个瑞士籍的研究生米歇尔 (1844--1895)。这个小伙子比较恶心,他对实验室附近的一家医院扔出的带脓血的绷带很感兴趣,这些脓血是那些为了保卫人体健康,与病菌“作战”而光荣牺牲的白细胞和 被杀死的人体细胞的“遗体”。于是他细心地把绷带上的脓血收集起来,并用胃蛋白酶进行分解,胃蛋白酶身怀绝技,把细胞遗体的大部分分解了, 而细胞核却毫发无损。他觉得细胞核里面肯定有什么功力深厚的高手,于是他进一步对细胞核内物质进行分析,果然发现细胞核中含有一种富含磷和氮的物质。他师傅霍佩·赛勒用酵母做实验,证明米歇尔对细胞核内物质的发现是正确的。于是他便给这种从细胞核中分离出来的物质取名为 “核素”,后来人们发现它呈酸性,因此改叫“核酸”。至此,遗传物质的祖师爷核酸登上了历史舞台。通往生物的终极世界——遗传的大门开启了!
列文急于发表他的研究成果,错误地认为4种碱基在核酸中的量是相等的,从而推导出核酸的基本结构是由4个含不同碱基的核苷酸连接成的四核苷酸,以此为基础聚合成核酸,提出了"四核苷酸假说"。
按这种假说,核酸的组合形式就很单一,不可能贮存遗传信息这一终极武功秘籍。核酸刚刚闪耀出的光辉被列文无情地抹杀了。人们认为,虽然核酸存在于重要的结构--细胞核中,但它的结构太简单,很难设想它能在遗传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核酸的力量被人们误读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核酸加油,属于你的时代必将来临!
但是,在此之前,核酸还必须和当时人强马壮的另一伙伪遗传物质干一票。这种当时在遗传世界占统治地位的伪遗传物质就是蛋白质。蛋白质比核酸起家早30年,发展迅速
,枝繁叶茂,桃李满园。进入20世纪时,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已有12种被发现,到1940年则全部被发现。借着如此优势,蛋白质向核酸发起了猛烈的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