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4年,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第一次提出电子具有波动性。一个光子的能量E与其频率 成正比: E = h
其中 h 为普朗克常数。
根据爱因斯坦方程(E=mc2),德布罗意提出以下公式来计算一个电子的波长:
λ = h/(mv)
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v 为电子速率。
公式表示:
波动性 = 常数 / 粒子性
|
|
在此,德布罗意为电子既赋予了粒子性,又赋予了波动性。此后,在1926年,E·薛定谔将这个模型用于表达电子波动性的微分方程中。
薛定谔波动方程只有在确定的条件下才能解出,这些条件代表的是某些完全确定的电子状态。我们可以从物理学角度来理解:如果把正在绕核运动的电子当成波处理,为了避免发生破坏性的干扰,波长的整数倍必须与绕行的圆周长相匹配。
通过解析氢原子中电子的薛定谔波动方程可得到一系列波函数。每个波函数 对应电子的一个特定能级及其位置。每个波函数实际上描述了一个原子轨道。
波的强度与其振幅的平方成正比。波函数 是一种振幅函数。 与电子的密度,即在空间某点发现电子的概率P成正比。在空间某特定点发现电子的概率与该点的电子云成正比。
对一个处于n=1状态的电子,即1s轨道上的电子,电子密度在核附近达到最大值,但在核处减小为零。超过最大值的距离,离核越远电子密度越小。
图M14的左边图形为径向概率P(r)曲线,即在离核某确定距离处发现一个电子的概率。
图M14的中间部分是1s轨道的轮廓图(即用电子云表示的截面图)。离核距离大约200 pm处的虚线划出了概率为90%的区域。在核与该划定界限之间,发现电子的概率为90%。图右边部分表示的是1s轨道的界面。将概率相同的点连接起来,得到一个球面。在这个球面所包含的体积内,发现一个电子的机会为90%。 |